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西門東樓

2011-06-04 00:38:04

敢於直面內心的恐懼,才是真正的強大


謹以此文獻給她......


首映當天正好趕上智齒發炎...昨天牙疼稍微好了一點,臉也消腫了...於是,下了班直奔電影院

首映不敢去實在是怕想笑又不敢笑,憋出內傷,而這部電影也確實沒讓我失望,滑稽搞笑片段層出不窮,歡笑聲接連不斷,特別是平先生講述阿寶小時候的那一段:我餵你,我給你洗澡,我餵你,我還是餵你,我一直餵你吃......加上萌到家的小熊貓配合,能讓所有人捧腹,同時又會覺得,很溫暖...


嗯 我們切入正題


首先就是關於「文化入侵」和趙半狄


把這樣的內容寫入影評實在是讓我覺得有些不合適,而且把這些作為影評的開始並不是說我有多重視,而是如同標題一樣,有些問題我們是需要擺上檯面去討論的,去直面的,不管喜歡與否,只求客觀


好萊塢電影一直都在進行這「文化灌輸」,可是這些人卻只能看到「入侵」,而忽略了電影表達的思想,多數電影反映的社會問題,歐美電影中強調的親情,以及廣義的「愛」


功夫熊貓確實在很多地方進行了加工,但是如果說把熊貓的眼睛設計成綠色就是對熊貓的醜化,那實在是很扯淡的,就像我們在討論「奧運吉祥物」的設計不合理的時候,你插一句:你看裡邊有個吉祥物帶個綠帽子。我們只好覺得你滑稽和低能。這樣的電影向全世界人宣傳熊貓的可愛以及各種各樣的中國文化,為什麼這些你們看不到呢?我們的東西,別人拿過來用,稍微做一些修改,就是對我們的侮辱嗎?如果這樣的話,我歡迎你們這些所謂的「藝術家」來侮辱我,只要你們做的比人家的好,現在你們什麼都搞不出來,只會抄襲和亂搞,人家做出來了東西你就開始唧唧歪歪,像小丑一樣,很悲哀


中國文化裡的自謙有一方面的意思就是:別太把自己當回事。人家只是在講述一個故事,拿中國文化和熊貓作為題材,有些曲解和偏差是難免的,如果我們看不到認同而只能看到偏差,那只能說明是我們過份的敏感了。中華文化里,最重要的特點可能就是:包容。是人與人的包容,也是對文化的糅合。可是就像之前看到的一句話那樣:在武打電影中,中國人看不得中國人被「洋人」打。為什麼我們會有如此強的「民族認同和歸屬感」和「愛國主義思想」...這...是需要思考的
趙半狄先生說過一句話:不看美國大片會死啊。我想說:看了這麼多,我也沒死啊。如果我有兒子,我也會帶他去看功夫熊貓,我相信他能看到可愛,歡樂,樂觀,朋友以及愛。


然後 如果有機會我還會再去看下IMAX效果的功夫熊貓2,3D效果實在是爆到家了,如同裡邊的一句台詞:海盜?Master Shifu. What 's the problem?Pirates?Vandals at the Volcano Mountain?I chop them in the pan.My hands itch.確實,至少在3D效果上阿寶幹掉了海盜。在阿寶領悟「inner peace」的時候,真像伸手摸一下那片綠草,在炮火轟擊過來的時候,下意識想閃避...在這一方面,3D的熊貓一點都不遜色於3D動畫《里約大冒險》


然後,中國元素的切入,據說夢工廠為了做好功夫熊貓,招聘了很多精通「中國文化」的中國員工,不管是開頭和結尾的剪紙皮影還是配樂裡的中國樂器使用,從鳳凰城的民居到宮廷建築,從煙花到火炮,從風箏到農田,從占卜到太極,簡直就是一個用中國元素做皮兒的「kungfu大包(阿寶養父平先生的店舖賣這個東西)」,不得不說,夢工廠對於中國文化的認識和運用都達到了細緻入微的程度,除了展示和尊重,還不忘偶爾調戲一下:在平先生的店舖里一頭豬的台詞是這樣的:他曾經服侍過我,看,這衣服上的湯漬就是證明。這樣細緻和用心的作品,很少會有中國人會拒絕或者不喜歡。


既然是Kungfu大包,裡邊當然是有餡兒的,餡兒之一:好萊塢傳統裡的「成長」,英雄題材的電影,成長以及領悟總是由敗轉勝的關鍵,功夫熊貓也不例外,兩部中,阿寶都是在經歷挫折與失敗之後有所成長,不同的是,第一部中阿寶的成長幾乎是被動的,或者與其說是阿寶的成長,不如說是「master shifu」(浣熊師傅)的成長,他對「inner peace」雖然全未領悟,卻理解和嘗試了「believe」,而後來阿寶對於「最好的湯就是什麼都不加的湯」這樣自然的理解,可以說是對第二部中「inner peace」和太極的領悟的鋪墊。另外不同的是,此類電影中,對於失敗後的英雄的質疑,第一部中包括浣熊師父和五俠對阿寶的質疑,在第二部中並未出現,代之的是朋友的信任和精誠合作。


餡兒之二:頓悟
對於我這樣一個死板的人,對頓悟是恨不能理解和看好的,因為我相信凡事有轉折,卻重在積累,一時的領悟可能確實有進步,但是最終還是需要各種各樣的經歷去修正和完善,不過我喜歡觀看功夫熊貓所帶來的頓悟
在第一部和第二部中,頓悟的情節分別出現在烏龜大師仙去之前與浣熊師傅的對話(對於神龍秘笈的頓悟...知道現在我還領悟不了,見笑,見笑),羊仙姑指引阿寶探尋內心和記憶,這兩段情節無疑是兩部電影所想要表達的核心:u just need to believe it.和do not fight it,let it flow.浣熊師傅的進步和阿寶同學的進步都來自頓悟,探尋內心的不滿和恐懼,達到「inner peace」。


餡兒之三:阿寶的故事
很喜歡樹下野狐先生寫的《明朝的那些事兒》,反覆的讀,不覺得厭倦,很喜歡裡邊的一句話:一個人真正的強大,在於懂得畏懼。不斷的成長和成功,才會在遇到強大的敵手時,知道他的強大,直面畏懼,才能尋找出路,去戰勝對手,第二部中的阿寶,面對的畏懼,就是嬰兒時期的記憶,而由此為契機,讓他在路上不斷的前行,去尋找,去探究,究竟那樣的畫面來源於哪裡?究竟自己是誰?發生過什麼事情?而他能夠看到孔雀翎狀的徽記時,從完全懵掉到逐漸敢於直面,最終撐到頓悟的契機,領悟「let it flow」的道理。修身正在於此,無知無畏這樣的詞永遠屬於投機者和莽夫,之所以有宗教和崇拜,正是因為人有恐懼,然後去尋找寄託。曾經看到有評論說:像中國人這樣,沒有宗教信仰和畏懼的民族是沒有未來的,我想這樣說是有原因的,因為漢族這樣的民族確實沒有固定的宗教,不懂得崇拜和畏懼,可是別忘了,我們的文化中包含了自省和畏懼的內容,「舉頭三尺有神明」,一個最平常的中國人都會知道的道理。扯遠了...


最喜歡熊貓2裡邊的一句台詞:過去我們所承受的事情並不能決定我們是誰,全在於我們自己的選擇(原諒我,這麼長我實在記不全,大致是這個意思),看到這話的時候我第一時間想到了《蝙蝠俠》裡邊,韋恩同學的那句台詞:it's not who I am underneath. But what I do that defines me。雖然意思不同,但是關鍵都在於,強調我們自己的選擇和所作所為,沈王爺選擇了殺戮和報復,而阿寶選擇直面恐懼,同樣是面對陰影,不一樣的選擇,決定了不一樣的人生軌跡,甚至...善惡。

關於因果循環:這樣的感覺在觀看第二部中很容易出現,嗯,因果報應。因為煙花,孔雀家族有了鳳凰城,因為煙花裡的evil strength,沈王爺的父母找來了羊仙姑占卜,因為占卜的結果,沈王爺去屠戮熊貓村,因此在二十年後,因為evil strenght,沈王爺捲土重來,因為炮擊,阿寶又被羊仙姑救起。各種報應不爽,「凡事必有因果」,這可能也是劇中傳達的中國文化的一部份吧。

然後比較有意思的還有阿寶和虎妞的愛情故事...這個有點...有點...物種不一樣有木有...我覺得後邊應該有個母熊貓出現...比母老虎好一些,也容易讓人接受啊

然後螳螂同學的一句台詞:我覺得我這一生應該找個女螳螂,結婚,然後被她吃掉...很有喜感

然後 劇終阿寶同學的爹還活著,還有個熊貓村,然後青年母熊貓出現的機率就比較大了

然後 阿寶同學隱隱有超越浣熊師傅的樣子,雖然武功並不是很強,可是造詣那是相當深,既然是功夫熊貓,後邊的進步還是會有的,熊貓領略了烏龜教給浣熊的最後一招,那麼後續的進步應該靠他親爹了

然後 非常推薦的一部電影...後邊有詳盡的字幕出來之後,再做一下台詞的介紹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