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Departures

入殓师/礼仪师之奏鸣曲(港)/礼仪师(台)

8 / 55,616人    130分鐘

導演: 瀧田洋二郎
演員: 本木雅弘 廣末涼子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LVLF

2011-06-04 05:03:36

主題的交響曲


    觀看《入殮師》的過程中,很多角落都充滿了感動。雖然整個影片沒有很大的起伏,但是一次次入殮和情節的推進都引人入勝,令人心情複雜。
    整個影片講述一名入殮師如何迫於生計進入這一行業,又如何改變對自身職業的認識以及對生命的、對死亡的態度。從我個人角度看,影片的主題十分豐富,首先是對死亡的態度。從男主角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在不同家庭做入殮工作時,感受到人們對死亡的態度迥異。一些人用痛苦面對死亡,一些人用親吻告別親人,一些人用理解稀釋悲傷。火化管理員的觀點十分經典,認為死亡就是從一個門走進另一個門,我們都不曾消失於這個世界。另外,從周圍人對入殮師這一職業的蔑視態度,可以看到大多數人以及社會風氣都認為死亡是一種不祥的、令人恐懼的事實。換種說法,是對死亡的偏見。但男主人公對待自己職業的態度,由排斥變為安穩,又表現了對死亡的尊重和對失去親人的同情。讓觀眾不斷認同男主人公的心態,產生髮自內心的惋惜和悲傷,能夠更坦然的面對死亡以及生命中無法更改的不幸。
    其次是親情和家庭。影片中有男主人公的家庭,還有鄰居澡堂大媽的家庭。男主人公和妻子關係經歷了和睦和分歧的階段,最終走向和諧。影片的開始,男主人公失業後,其妻子的包容體現了親情在人生失意階段的巨大安慰作用,是港灣,是寄託。不論生活的苦與樂,夫妻都應該共同承擔。當妻子得知丈夫入殮師的職業後展現了一種威脅的態度,這仍然是一種前文中對待死亡的態度問題。但當妻子看到丈夫為鄰居和父親入殮後,很坦然果斷的接受了這樣的現實,正像她對準備為丈夫的父親入殮時的工作人員說的那樣。這又一次體現一種家庭生活的必需品——理解。夫妻之間,親人之間要有理解和支持才能度過生命中的一個個難關。男主人公和其父親的故事一直穿插在影片整個過程,也造成了一種懸念,在結尾處揭曉。「石文」的使用使故事多了一層浪漫的色彩,也使男主人公理解了父親的愛始終沒變。雖然曾經拋棄,但沒有一天曾經忘記骨肉親情,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而兒子也將父親的石頭保存著,雖然聲稱恨他,但面對死亡,一切糾葛都煙消雲散了。最後,主人公將自己當初送給父親的石頭送給了自己的兒子,其實這石頭的傳遞也是生命的傳承。父親的遺物只有那麼一小紙箱,令觀眾想像父親幾十年的悽苦生活,更添悲涼。澡堂大媽的家庭,曾經出現母子不和,但終究親情至上,兒子堅持要送母親最後一程。片中有一個鏡頭,母親的手滿是燒火的傷口。為了家,為了街坊鄰居,一位堅強的婦女形象赫然在目。
    生活的追求也是主題的一部份。主人公對大提琴的熱愛始終沒有消除,在工作之餘仍堅持練習,也是一種對夢想的寄託。此外,面對周圍人的不理解,他仍然堅持自己的工作,並不是薪水多高,而是工作中有自己的感情和追求。主人公的女同事也曾為了自己的追求放棄家庭,放棄骨肉,到達了一個終於能停留的終點。社長這個角色十分令人敬佩,或者說欣賞。他更像是一位智者,在幫助需要幫助的主人公、各個家屬們。從他的視角看問題,總是那麼清晰明了。他寵辱不驚的生活態度,和追求美食即生活品質的觀念值得品味。
     除了主題之外,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片中的大提琴音樂,在不同場景表現不同的氣氛。有平靜的死亡,有安然的催眠曲,有奔放的草原……整體感很強,又與情節十分吻合,提升影片給觀眾的情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