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momo

2011-06-05 02:32:39

公正還是仁慈


在觀看這部1935版《悲慘世界》的時候,每當沙威出現在螢幕上,身邊的同學都發出鄙夷叱責的聲音。大家都認為沙威太固執了,固執得讓人情理無法接受。而對比起冉阿讓的寬容,這份固執更顯得無法原諒。電影裡對沙威的背景交待很少(原著也是),只知道沙威的父親服過船役,母親是個妓女。沙威曾說自己的父母雖然都屬於低劣的階級,但是自己決心要脫離那個階級,讓自己的身心都投入到對法律公正的維護中。或許由於這樣的身世,沙威感覺到人類惡的本質,為了不因自己身世被人歧視,他用堅定的法律觀貫徹人生來贏得尊重。在沙威的信條里人性本惡,人是無法通過自身的努力贖罪的,一旦犯錯就要接受懲罰,沒有什麼可以抵消,而仁慈就是人類犯錯的根源。這樣的信念在他成長過程也愈發變得失衡。
19世紀的法國對犯罪的刑法特別嚴重,動不動就是死刑,冉阿讓也是因為偷了塊麵包而被判十年(這是根據當時真實的事例改編的)。這樣的刑法制度體現了當時的人們對於犯罪的防治更偏重於施加對後果的恐懼,而忽略了解析犯罪的動機及根本原因,同時少了很多道德和人情關懷。沙威對法律的過份執著恰好體現了當時法律制度的漏洞。但是一個罪犯是否能因為心靈的造化而免去以前的罪呢?在仁慈面前公正是不是真的顯得有點執拗呢?在1998版的《悲慘世界》裡,導演索性把焦點放在了冉阿讓和沙威的矛盾中,讓觀眾開始思考公正和仁慈哪一個更應該主導生活。沙威自殺了,表面上似乎雨果給了仁慈勝利,可是這個社會真的不需要有一點沙威的秉法執公的精神嗎?
五月一日國家新通過的交通條例中規定醉酒駕駛將以刑法處理,也就是無論你醉酒撞沒撞到人,發沒發生事故,只要醉駕都會入刑。很多人認為此條例太過苛刻,不合常情,因為醉駕似乎大多數人都有過。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醉駕撞人事故的發生和越來越嚴重的破壞性,普通老百姓對醉駕深惡痛絕。教訓越來越多,可是事故依然不停斷。而這種靠刑罰的嚴厲措施確實能有效的減少醉駕現象。儘管醉駕入刑問題還有所爭議,但可以看出一個社會是需要一個硬性規定來制衡人們的社會行為的,道德的約束力往往不及法律有效。近日,高曉松的判刑決定也說明了人民逃離不了法律的制衡。在看藥家鑫一案,法庭最終還是給他判了死刑。面對受害者家屬的哭泣,不是你的同情安慰就可以撫恤傷口,也不是原諒寬容犯罪者就可以防微杜漸,很多時候殺雞儆猴更能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
當然每一部法律都因其複雜性有待需要完善的地方,不過既然有了規矩就要嚴格遵循,否則社會將無據可依,那麼仁慈就會顯得很卑微。
「悲慘世界」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但公正和仁慈的話題依然持續著。世界會因為冉阿讓這樣的人而變得更加美好,但少了沙威這樣的人社會也缺了份穩定。這就跟辯題一樣,誰對誰錯都沒有一個極端的解釋,只有在具體的事上去具體地平衡他們間的關係,讓法理通融,社會才會更加和諧。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