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放牛班的春天--The Choir

放牛班的春天/歌声伴我心(港)/唱诗班男孩

7.8 / 68,021人    97分鐘

導演: 克里斯巴哈蒂
編劇: 克里斯巴哈蒂
演員: 法藍柯波蘭德 尚巴堤莫里耶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吃板栗的喵

2011-06-06 22:13:24

池塘之底的教育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朗奇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派皮諾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馬修遺下的日記,莫朗奇慢慢細味著老師當年的心境,自己在「池塘之底」的艱難而美好的日子又浮出記憶的深潭。
        「池塘之底」是一所問題學校,裡面的學生大多都是像莫朗奇一樣性格古怪、品行不端的問題少年。他們的校長哈森先生是一位動輒體罰學生或將其關禁閉的嚴厲、刁鑽的老頭。他和他的員工們常奉行著「行動、反映」的一套規則。即他們形成了一種緊密盯著學生,不讓他們有任何違規之舉的處理辦法。學生一有不軌行為,老師就反施予嚴厲懲罰。因此在這個體罰司空見慣的學校,柔弱的學生任受校方的蹂躪,膽大的便暗地做手腳反抗予以反抗。整個學校在一種極度不和諧的氣氛中存在著。馬修的到來給學校帶來了一絲人性的溫存與美好。馬修是一位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他對校長的這種殘暴教育方法極度不滿。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善良品質以及通過音樂施予的人格感化和心靈啟迪,給問題學生進行了一次次靈魂的洗禮。
        電影以兩個教育者(校長哈森、學監馬修)和兩個受教育者(莫朗奇和蒙東)為核心人物,以馬修在學校成立合唱團的經歷種種為主要線索,以宣揚充滿人性的、師生平等的、尊重寬容的、因材施教的、德智美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為核心。總之是一部能使觀眾感受到生命感和價值感的優秀教育電影作品。下面本文將依照上述的電影所提供的教育理念探討導演對教育問題的反思。
        
        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指出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呼喚另一個靈魂。如果一種教育未能觸及到人的靈魂,未能引起人的靈魂深處的變革,它就不成其為教育。普通教育如此,對問題學生的教育來說亦然。電影名叫《放牛班的春天》就是因為那裡的孩子有著倔強難訓的牛性格,他們身上充斥的是對他人的敵意和社會的不滿,他們缺少愛的教育和人性的關懷。問題孩子之所以成為問題孩子不是天生的,而是與他們成長的環境和社會上所得到的教育息息相關。他們需要的是靈魂上的淨化和精神上的啟迪,來一改他們對於社會和他人的敵對看法或暴躁過激的惡意行為,使孩子們重新塑造自身的人生觀和生命價值體系。所以對於問題孩子來說充滿真善美的脈脈溫情的教育最為重要。因此我覺得成功的教育起碼需要以下幾個因素:
        教育需充滿人性
教育充滿人性也就是說教育需要體現對人性的尊重和關懷。讓教育這個嚴肅的工作充滿人情味;使教育者體驗到責任的動力、成功的喜悅;帶給受教育者的是溫馨、舒適的環境。從本質上來說「人性的教育」是建立在對受教育者個性的充分尊重的基礎上的。
本電影中,哈森校長統治下的教育毫無人性可言。老師們以暴制暴,打罵學生是家常便飯,而且他們採取的是「寧可錯殺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網」的政策,許多無辜的學生因「犯錯」學生的沉默而成為替罪羔羊。校方以「關禁閉」作為改造措施,顯然這種粗暴、蠻橫的手段招致的只能是學生更為激勵的牴觸情緒。為表現出對老師施予的懲罰的抗議,學生們也在暗處給老師不時做手腳,老師時常提心弔膽,師生關係十分緊張。
馬修老師的到來,則體現的人性教育的復甦和和諧師生關係的回歸。初來乍到的馬修雖遇到學生的下馬威,但他以一個寬容的仁者的態度地維護了學生和自己的尊嚴,使學生不再因違規而受罰。可以說馬修的這一招在長期受壓制和懲罰的學生面前樹立了長者應有的寬厚和本屬師者的仁愛。馬修「籠絡」了孩子們心後,得以進一步對他們的靈魂進行改造淨化。在此,馬修憑藉他的音樂天賦和音樂本身的美育功效喚起了孩子們塵封已久地對自由的渴望, 解除了孩子們心靈的束縛。神聖而美妙的音樂淨化了孩子們的心靈, 讓他們懂得仁愛、友善、寬容。[ 《樂以載道,化善為美——談中音樂的美育價值》 朱敏 戲劇文學2006年第5期]因此馬修給池塘之底的教育注入了絲絲溫情。
        教育需師生平等
師生關係是教育中的敏感話題,師生衝突是師生矛盾激化的產物。師生衝突不僅體現在學生的行為上,也如同緘默的火山暗藏在他們的潛意識中,隨時有將反抗付諸行動的可能。
很明顯,電影中的師生關係存在嚴重的不平等。校長、老師是高高在上威嚴的鎮壓者。條條框框的校規不僅是紀律的簡單要求,而變成老師手中打下去的鋼鞭的有力推動。學生則時常忍受著不公或過份的懲處。看完電影我們可以感覺到蒙東這名學生便是教育失敗的一個典型。蒙東是一個有暴力、破壞傾向的男孩。他是被當做觀察實驗品在學校生活的。與保護關愛相反,校方給予他的是思想上的不信任和歧視,肉體上的打壓和折磨。蒙東的一些行為的確有其可憎之處(如欺負派皮諾、滿口污言穢語),但校方一以貫之的不平等政策對於有著強烈逆反心理的他來說無疑是催化劑。他對馬修的態度是討厭,對校長是無比的憎恨。以致校長錯怪他偷了辦公室的十萬法郎而對他大動干戈時他投給校長的也只是無聲的反抗、仇恨的眼神、以及最後猛烈的一掐。蒙東的反抗徹底大爆發是他一把大火燒燬了學校,因此哈森失去了提升的機會、馬修被迫離開學校,他本人也被拘留。教育活動的雙方都沒落得一個好下場。
由此我們便該思索,造成師生關係不和諧乃至衝突的原因。我想很重要的一點便是教師權利的濫用。教師以自己年齡、知識和社會地位上固有的優勢而自認為在人格和地位上也應該有優越。他們在教育過程中因自我優越感逐漸產生唯我獨尊等一些非理性化行為。因此解決師生衝突問題的關鍵在於兩點:一是明確師生在人格、尊嚴上一律平等,二是教師不僅要學會如何妥善地使用權利,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一種理性的師生關係。[《從師生衝突的原因看師生關係的重構》 黃小艷 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 2006年10月]
        教育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出自朱熹集注引宋程頤曰:「子游能養而或失於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知,故不同也。」 意思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因材施教的本質也是充分發展受教育者的個性。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本性或本質,由此發展出不同的心理、不同的愛好和世界觀。孔子所謂的「習相遠」就是這個意思。做教育、培養學生不是批量式生產,不是造模式化、類型化的人才,而是要培育出鮮活的、有獨特思維、獨特興趣愛好情感豐富的人來。
         本電影中,充分體現了這一理念的便是作為馬修在組建合唱團一事上充分發現每位學生的特點。這群孩子以前從未上過音樂課,但馬修老師請求校長,他來教音樂,他就自己寫音樂,自己當指揮,將孩子們一個一個按發音高低分出了合唱團中的各種角色,演唱自己的曲子。在分配角色時,即便是天生五音不全的孩子,馬修也以一種奇特的方式讓他參與他們的合唱團——當他的樂譜架子!而自閉的那最小孩子則成了他的(指揮助理)——其實是唯一的觀眾。結果每一個孩子都在合唱團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每個人都認識了自己的價值,沒有一個人是多餘的。尤其是對莫朗奇這位音樂千里馬的教育上,馬修潛移默化的扮演了伯樂的角色。他循循善誘,維護莫朗奇的自尊心,培養他的自信心,激發他的感恩之心。如果是蒙東是教育失敗的典型,那莫朗奇則是馬修這個優秀的教育家培養成功的典型。
        師生平等、互相尊重是教育的基本要求;充滿仁愛、體現人性是教育者的人格需要和道德追求;因材施教是教育者應該掌握的基本方法。通過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完善逐步達到孔子所說的「修己以安人」[ 《論語譯註》 楊伯峻譯著 中華書局 1980年12月第二版 P159]的境界,從而使受教育者學會尊重教師,達到師生和諧和教育質量提高的成果。
        電影中反映出來的對問題學生的教育問題是嚴重的,問題學生的教育往往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個暗角,長期被忽略是存在的事實。對於問題孩子的教育,除了以上三點必不可少的要求,關注問題學生獨特的心理特徵品質是關鍵。加強「問題學生」的個性教育,實現「問題學生」個性和諧發展;為「問題學生」營造一個寬鬆的轉化環境[ 《開展「問題學生」教育,努力構建和諧校園》 徐文才 何洪英 《教研探索》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則是有效手段。
        
        《放牛班的春天》以法國式的溫情讓觀眾感受到了教育能夠帶來的美麗,同時也觸發我們對教育本質、教育宗旨的思考。電影末尾,馬修被迫離開學校之時,心懷感恩的學生向他投擲下無數書寫著感謝和祝福的紙飛機。此時馬修老師收穫的不是遺憾,而是滿懷的欣慰與感動。
        一個成功的教育者必然深諳教育的本質和宗旨,必然對自己的教育行為和教育目的有明確的概念。
        那麼教育宗旨是什麼呢?王國維在《論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曾指出:「教育之宗旨在何?在使人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謂完全之人物?謂人之能力無不發達且調和是也」[ 原載《教育世界》56號,1903年8月]。作者同時還指出身體能力和精神能力協調發展、真善美、德智體全需面發展的教育理念。總結一下,作者的觀點就是教育是將人培養生理上健強健壯、精神上健全健康、人格上求真、向善、愛美的完善型人才。每個教育者都有自己心中的教育宗旨,王國維的觀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提出的培養真善美的人才也是當今教育的宗旨之一。
        對照本電影,馬修老師就是力求培養出真實、善良、心靈美麗學生的優秀教育者。馬修教書,更育人。他給予莫朗奇等學生的是適可而止的「處罰」、恰到好處的點撥、循循善誘的教導,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音樂的真善美喚起孩子心中潛沉的真善美。
        受教育者一般年齡較小、心智不夠成熟、可塑性強。教育對他們的塑造是潛移默化、影響深遠的。同時對一個國家的長遠發展來看,教育的重要性更是不容置喙,教育的宗旨也就超越了培養優秀人才的範圍,對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獨立、健全和精神文化的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影響。這點本文在此不再論述。
        
        《放牛班的春天》帶給我們的教育層面的思考材料是豐富了,它觸動了每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身體內敏感的神經。它揭示的教育問題對我們的教育能起到針砭時弊的作用。電影通過馬修這個優秀教育者的典型啟迪了教育者應有的為師之道,通過莫朗奇和蒙東一成一敗的兩個教育案例帶給教育人員以深思,通過問題學生這個獨特的教育群體引起社會該給予的獨特關注。總之,教育者渴望得天下英才教育之,那麼如何教育、怎樣教育將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