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一個都不能少--Not One Less

一个都不能少/NotOneLess/Niunomenos

7.7 / 7,461人    106分鐘


演員: 魏敏芝 導演: 張藝謀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言立方

2011-06-07 17:30:45

引發遙遠的回憶


《一個也不能少》一個很舊的片子,原來很早的老謀子也經歷過如此片子的歷史。如此片子反映了中國鄉村教育的一隅,是一個小小的冰山一角。一座破舊的鄉村小學教室,一個小學畢業的代課老師,一個調皮搗蛋的學生,一個封閉的村莊,一個中國教育史上痛苦的一幕。那是在九年義務教育的政策下依舊沒有學可以上的,「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標語還在牆上,標語時代,一直可以延續到今天,它們兀自站立在牆上,守望著蒼老的回憶。

影片的主體大概是在讚揚一種精神的力量,為了一個信念,為了一個也不能少,代課老師把張明仙藏起來,為了不使她去縣裡體育學校訓練;為了找回張慧科,一個人區城市裡面找尋,最後,經過一番周折之後找到了自己的學生。但從一個側面,看到了農村所以貧困的惡性循環:因為貧窮,沒辦法上學,於是沒有學問,沒有知識,只能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結果生活的改善僅僅是暫時的。

那天看見華中師範大學學生對礦工們做的一個調查報告,得出的結論是:貧窮比礦難更可怕。電影《盲井》裡面的鏡頭依然歷歷,看到礦主們那個醜惡的面目,面對來當礦工的人,飛揚跋扈的對他們說「愛幹不幹,不干到別處去,中國什麼都缺,就是不缺人!」礦工們為了生計,只能接受苛刻的條件,只能感嘆自己命賤吧。分層的社會是必須的,可是很多人為因素造成的分化卻是最不能容忍的。

《一個也不能少》裡面教室的狀況以及教室裡面的設施跟我的小學時代極端相似,教室的牆壁千瘡百孔,玻璃殘缺,桌子缺胳膊少腿,還有代課老師的情況,無不是我小學時代的翻版。為什麼那末破舊呢,解釋是沒有錢財。為什麼沒有錢財,解釋是村民的貧窮,村民是貧窮的,但教育,九年義務教育應該是政府部門財政支出的部份,是教育公共產品。典型的政府不作為,而教育集資之類的「三提五統」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徵收。錢,到哪裡去了?

雖然,小學時代很艱苦,但是因為年齡太小沒有什麼感覺。只要玩耍的人多就開心了,桌子是從家裡抬去了,高低大小都不一致,牆皮已經脫落厲害,露出裡面的石頭,冬天風可以肆無忌憚從外面吹進來。夏天,教室漏水,下雨大的時候,只好放假回家,所以,下雨的天氣是那個時候非常期盼的。教室的地面沒有鋪,是土地面,下課跑來跑去,打鬧,塵土飛揚,滿面塵灰。黑板的樣子也開始不黑,那次,還是老師親自用墨汁塗抹之。

上課聽講的人不多,除非是嚴厲的老師,搗亂的學生不少,我覺得小學時代搗亂不是壞事,可能是創造力的迸發。有很多很有才氣的學生,現在,因緣際會只好留在永遠的鄉村,有個畫畫畫得非常好,尤其是老虎的肖像,栩栩如生的樣子,絕對想像不出竟然出自一個完全沒有美術訓練的初中畢業生的手。正如張慧科的說話「城市比農村好」。儘管,好在哪裡,他還說不上來,直觀的感覺已經告訴他了。

勞動力的流動尤其是城鄉之間的流動還收到戶籍制度的約束,這是要素市場仍舊沒有放開的表現,產品市場的市場化程度已經很高,我們可以足不出戶,享受到全球化帶給我們的福祉。但在看完這部影片,想到的卻是這些沒有改變的現狀,在制度變遷史上,有強制性制度變遷和誘致性制度變遷的區分,兩者又分別由激進式和漸進式的分類,我覺得有人發掘出來比沒有人發覺重要,因為更多的人知道了,可能引發一個漸進式誘致性制度變遷過程。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