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藍人

2011-06-12 12:49:43

中國,你還記得大明湖畔的3.1415926嗎?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幾天前,在下隨愛人在影院觀看了《功夫熊貓2》,除了大聲地笑,無聲地流淚,更多的是思考——思考該片對於「中國文化」四字的詮釋。為什麼美國人演繹的中國故事,其內涵比中國人自己理解得還要深刻?為什麼如此俗套的情節,卻能得到我們絕大多數人的認同?

錢鍾書的《圍城》有過這樣的描述,一些中文專業的國人,大學畢業後出國留洋讀碩或是讀博,專業依舊是中文。——為什麼中國人要去別國學中文。這段描述在小說中有些調侃諷刺的味道。當然,諷刺是錢老的習慣了,學問做的越久、越深,就越發得看不起其他人在其領域所犯的錯誤。好比圓周率——當你研究到3.14時,對於認為π等於3的人或許還不介意;當你研究到3. 1415926時,態度可能就有了變化;隨著你研究到小數點後100多位,突然有個人站在廣場大喊「我終於推算出π就等於消費者權益保護日了」,你會如何?(當然,我並不是想說中國傳統文化對比其他國家就如此優越,但至少曾經無愧「世界文明古國」這一稱號。)

現在的我們,整日尋找、挖掘別國身上有關中國文化的影子,把韓國文化、日本文化當作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分支,嘲笑歐洲文明茹毛飲血,嘲笑美國曆史沉澱單薄。最後,在文化推動上視自己為宗主並樂此不疲的自以為是,認為小數點後的數字能無限拓展下去,永遠體現我們的優越性。但不知何時,當我們回顧中國曆史這輛馬車時,多少人裝作一副頗為驚訝的表情,小聲地議論著——那些我們引以為傲,讓我們藐視世界的「中華文明」,竟然隨著車輪,一路被我們有組織、有紀律地拋棄著。——最後,我們居然無恥地用一個詞來為之搪塞——融合。

好吧,我們講究融合,文化不例外。無論是看待外族文化或是外來文化,有個短句叫「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那麼,在我們「取精」的同時,難道一定要「去糟」嗎?好吧,去吧!但為什麼我們去「外」的「糟」,卻連並我們自己的「糟」也一同閹割了?深究下去,什麼叫精華?什麼叫糟粕?誰來定義文化的精與糟?我們無限篩選好與壞的結果,就是讓這輛馬車負載的量越來越少,然後繼續越來越少!那些我們保留了的精華,難道真的是精華嗎,郭德綱有句話——「傳統相聲總共有1000多段兒,經過我們演員這些年不斷地努力吧,到現在,剩下200多段兒」。如果錢老還活在當下,還會嘲笑那些出國學習中國文化的學子們嗎?

原本,在下想寫篇輕鬆一些的影評,秉承娛樂至死的原則,跟大家討論下笑料啊,八卦下熊虎戀啊,推測下浣熊師傅究竟跟流星鱷與風暴牛說了啥讓他們重拾信心的等等。但是關於「文化」的思考讓在下一直耿耿於懷、不吐不快。好吧,鑒於在下對於「中國文化」某些微不足道領域的一知半解,借《功夫熊貓1、2》、《蓋世五俠的秘密》、《感恩節特輯》,讓我們淺淺的去翻騰下這一沉重的話題!

人物介紹:
Po 熊貓阿寶,在下文中用「阿寶」
Ping 鵝平,阿寶養父,在下文中用「鵝爸」
Master Shifu 浣熊師父
Master Wugui 烏龜大師,在下文中用「龜仙人」
Tigress 悍嬌虎,在下文中用「虎妞」
Monkey 猴王
Mantis 快螳螂,在下文中用「螳螂」
Viper 俏小龍,(話說上影的翻譯中在下最喜歡這個名稱,中國人自古就稱呼蛇為小龍),在下文中用「小龍」
Crane 靈鶴
Tailang 大龍(太郎),在下文中用「太郎」
Lord Shen 沈王爺,在下文中用「白孔雀」
Soothsayer 羊仙姑




一、 關於理念



1、 子欲避之,反促遇之,子慾求之,反疏之遠也


在下尋求過這句話的典,未能如願。 「它」極有可能是美國人理解的——含有「中國文化」的理念。從字面上看類似「混沌理論」,意為結局不可更改,但在下覺得,這句話不是「宿命」說。

先說說這部片子對於「宿命」的態度。在《1》中,鵝爸與阿寶談論「麵條夢」,鵝爸的父親經營麵館,鵝爸理所當然的子承父業,對於自己的夢想,鵝爸說:「當我年輕時,曾經瘋狂地想去學做豆腐」 但當阿寶問鵝爸為什麼放棄,鵝爸流露出悲傷的表情,並掩飾道:「你能想像我做豆腐時的樣子嗎?人各有宿命」。然後在《2》中,我們就知道了,麵館的招牌菜有了豆腐。主題很明顯反宿命,那怎麼去解讀這句話?

聽到龜仙人的預言,浣熊師父派人去告知獄卒加強防守,那一片羽毛卻幫助了太郎越獄;聽到羊仙姑的寓言,白孔雀洗劫熊貓村,卻促成了與阿寶的相遇。觀影時,在下看到這些情節,首先認為——「預言」都是倒霉催的,這是宿命,不可避免。但隨後,在下深入去思考這個問題,這些個「果」,都是「預言」的「因」嗎?不是,「因」是之後的「做為」,沒有這些「做為」,「果」未必。也就是說,解讀這句話應該是這麼個意思——你想規避某個事件,但由於你選擇了錯誤的行為,反而更早的促成了事件的發生。

我們用「塞翁失馬」去解釋這句話得到的是「福禍不可預知」——當我們盲目追求事物的某個結果,可能會得到另一個結果。那麼,難道意思是讓我們什麼都不做,坐著等嗎?龜仙人給了我們答案——作好我們能預知的——「種下桃核,長成桃樹」。這一點類似馬克思《資本論》中的——「透過現象看本質」。怎麼分辨事物中我們能預知的部份?龜仙人又告訴我們——保持「內心的平靜」。


2、 內心的平靜


和白居易的「心如止水」一個意思。首先說明這條理論不是我國獨有的,道教的「清靜」與佛教的「平靜」都是追求自身不被世俗影響。兩者都是公元前6世紀創立學說,很難說誰影響了誰。

保持內心的平靜,也就是保持冷靜的情緒,不被任何事物影響分析,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然後付諸於行動,它才是上述「子欲避之,反促遇之」的解答。只有當我們看清事物的真相,才能分析出解決事物的方法,才能避免「反促遇之」。

這條理論幾乎貫穿了《2》整部影片,它的意義也不單單是回答「塞翁失馬」,如果說《1》的主題是「勵志」,那《2》的內心平靜宣揚的是「博愛」。阿寶面對滅族之仇,也沒有對白孔雀泄私憤,恰恰是因為他做到了「平靜」,沒有被仇恨影響情緒,也能說明這是一部不宣揚復仇的片子,與墨子「大愛」的思想吻合。當然了,把墨子硬拖出來比較牽強,美國人信奉基督教居多,其教義也是宣揚「博愛」主義,主張寬恕。(反正別提孔丘大人的「以德報怨」,這斷章取義了,人家夫子後面還有半句,叫「何以報德?」)

繼續我們的平靜之旅——學武是為了什麼?按照古人的理念,學武應該是修身養性。修身自然是強化身體機能,養性指得就是追求「內心的平靜」。《不射之射》中的紀昌學藝的故事,講的也是這個道理。——紀昌學藝後,成為天下第一神射手,但卻秉性大改。在人們眼中,他溫和慈祥、與世無爭,再也無心在眾人面前炫耀 ,甚至已經不認識弓為何物。

我們批判過老子的無為,認為古人骨子裡缺乏競爭意識,過於與世無爭——這是事實不假,但我們不能武斷的只看結果,要分析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

在下的觀點——錯的不是古人,錯的是現在的我們。

曾經,社會普遍的人生觀就是提高自身修養。無論是學武、學箭、學音樂、學美術,這些武、箭、音樂、美術等等僅僅是達到認識自己、認識事物的跳板,它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就是我們曾經宣揚的內心平靜、於世無爭。——你看重梅蘭芳的藝術造詣還是他的藝德、他的為人?——就是這個道理。

而現在的我們錯了,或者說現在的中國錯了,多少人像太郎一樣在盲目追求著本應為跳板的事物,而忽略了真正的目的。為了所謂的「目的」不擇手段、不擇方法,在追逐的過程中痛苦煎熬,在到得後又茫然若失。為什麼會痛苦?為什麼會茫然?——因為追求錯了,我們這群白痴。龜仙人為什麼沒有認同太郎,他認為太郎對神龍捲軸充滿了執念,而忘卻了目的。「我要得到神龍捲軸。」「為什麼?」「沒有為什麼!」「去你大爺的。」龜仙人為什麼沒有將神龍大俠指定給蓋世五俠?他認為浣熊師父也錯了,在浣熊師父尚未明白什麼是「內心的平靜」前,所教導出的五位武功高手,和太郎沒有質的區別。「我們要得到神龍捲軸」「為什麼?」「為了阻止太郎」。「去太郎他大爺的」。

浣熊師父從什麼時候認為阿寶可以出師了?——阿寶說「我不餓」。關於浣熊師父的教育方法我們後面討論,這裡單單解釋下這句點睛之筆——「我不餓」。別人學武的跳板大多都是「武」本身,而阿寶學武的跳板卻是食物——為了能吃上飯。況且,這個「為了能吃上飯」,在他剛開始接觸「武」時,還不是跳板,而是目的;當他把包子扔給浣熊師父手中時,他已經不把食物當作習武的目的了,雖然離「內心的平靜」還很遠,但至少他明白了他的「目的」僅僅是「跳板」。

(當我們掙錢不再是為了防老,防病,防子女上學、結婚、生子,防沒有住所等等,相信我們會追求內心平靜的。那麼就請某組織解決下老無所依、病無錢醫、學費貴、結婚要房、要車的習俗、房屋70年所得等等社會問題。)


3、 相信自己


沒有秘密配方,湯也美味無比,人的潛能都是從自我肯定上挖掘的。神龍捲軸其實就是一面鏡子而已,只有自信的人會明白,這個小伎倆類似你追求一個女孩,問她「想不想看一下我喜歡的人照片」——然後你遞給她神龍捲軸。影片使用這個手法,也能說明——除了內心平靜,一切目的皆為跳板。

回頭想想《1》中的至尊招式——無虛指。說其至尊,因為影片中沒有這一招的畫面,我們僅僅看到阿寶和太郎對這一招顯露出的驚恐的表情。在下的理解中,根本沒有無虛指,和秘密配方的麵湯是一樣的。太郎在看到神龍捲軸後,被自信的阿寶,單單用語言的震懾,就嚇暈了。高手對決,精神上強勢的一方決定勝局。



二、關於教育
——影片狠狠的諷刺了中國教育的種種弊端。


1、 因才施教


關於中國現在的教育體系和教育方法我們不用討論了,路人皆知。「因才施教」一直是我們的理論,到現在全世界都是這麼個做法,我們卻摒棄了。

浣熊師父訓練蓋世五俠的激勵手法,和他訓練太郎的手法是一樣——神龍捲軸。當他聽從了烏龜大師的遺訓,但對於阿寶苦於無從下手時,他發現了阿寶的潛能,改變了激勵手法,以食物為餌。對於在孤兒院的虎妞,浣熊師父卻教育她學會「收斂」——自如的運用自身的力量。從這兩個成功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當一名好老師要——先了解你的學生,才能做到因才施教。這句話送給天下同行共勉之。


2、成功不用複製


靈蛇一族都是依靠毒牙作為保衛村落的武器,俏小龍卻沒長牙齒,小龍的父親為此傷心欲絕。當堅硬的盔甲阻擋了靈蛇大師的毒牙,救父心切的小龍利用靈活柔軟的舞蹈戰勝了敵人時,靈蛇大師發現了他的錯誤。

這描寫的正是全中國的父母,一直都以自身的「經驗」去告戒子女,以自身的優點去要求子女,希望子女繼承衣缽。鵝爸繼承他父親,鵝爸父親繼承鵝爸爺爺,世世代代做著麵條夢,鵝爸的豆腐夢也被他父親的淳淳教導磨滅了。

影片的觀點是:1、不要過份依靠自身的優勢。2、你的成功不一定適合別人,所以不必強制別人走你的道路。


3、關於成功的捷徑


成功沒有捷徑——這是美國人普遍的觀點,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該來的總會來的。

回頭看看阿寶的經歷——短時間就成為神龍大俠了,蓋世五俠十幾年都不如阿寶幾個月?影片想表達什麼?

如果說影片是為了迎合現在中國人普遍具有的「捷徑」情節,在下對夢工廠這個做法不讚同。在時下中國這個浮躁的環境,我們確確實實都有著「捷徑」情節,各行各業都存在,一切為了「目的」不擇的「手段」都是所謂的捷徑,不細數了。

但在下想,影片並不倡導「捷徑」,——看了《2》之後,在下更加確定了這個想法。在《2》中,阿寶並不比虎妞強,可以說完全不是對手,那為什麼《1》中阿寶能打敗太郎呢?要知道五俠一起上也不是太郎的對手啊!

龜仙人打敗太郎時用的是「點穴」,(沒注意的同學重新看看電影),太郎打敗蓋世五俠時候用的也是「點穴」,但這一手法太郎用在阿寶身上卻是給阿寶撓癢癢。阿寶是太郎的剋星,或者是「點穴」手法的剋星——太胖了,導致無法準確找到穴位。(螳螂在給阿寶點穴時就說明了)從另一角度上講,羊仙姑的造詣比太郎和螳螂要高明的多。

另外,龜仙人選擇神龍大俠時,從天而降的阿寶摔到龜仙人面前,仙人曰「太有意思了」。龜仙人啥意思?——從那麼高地方摔下來,還沒什麼大礙,這是一不可多得的肉盾啊,對於硬派功夫的太郎來說,削弱其攻擊力,點穴還下不去手。不選他選誰啊?

在下的理解中,阿寶的成功不是捷徑,也不是巧合,阿寶也付出了驚人的努力——能從浣熊師父手裡搶過個包子!


4、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


太郎的悲劇是誰造成的?——浣熊師父。白孔雀的悲劇是誰造成的?——他父母。同樣是被領養,為什麼太郎的性格和阿寶的性格截然相反。

什麼是溺愛,1、過於袒護孩子,認為孩子永遠沒有錯誤。2、即便發現孩子的錯誤,沒有糾正。3、發現孩子的問題,不糾正反而縱容他越走越遠。(藥家鑫,下次投胎謹慎點。)

早期的浣熊師父發現了太郎的問題,沒有去糾正,導致太郎認為學武就是為了神龍捲軸,當他得不到神龍捲軸時,反過來怨恨浣熊師父沒有幫助他達成目標。我們從太郎怨恨的角度來分析——怨恨父親沒有幫他,那麼說明之前浣熊師父一直在幫他,一直在滿足他的各種需求。(道理很簡單,當你看到某個牆角寫著——此處不得倒垃圾,那麼說明以前這裡一直有垃圾。)也可以說明,太郎從來沒有經歷過失敗,也不會處理失敗後的情緒。

再看白孔雀,當他父母看到白孔雀整日研究煙火,打算運用到武器上面,逐漸顯露出征服欲時,他父母怎麼做的?——放逐。真想替白孔雀抽他爹媽,什麼叫放逐?放逐就是推卸責任啊!我們當今多少父母發現孩子調皮搗蛋也是用的這種方法啊,把他放逐到學校,希望藉助老師、環境的力量去糾正孩子的錯誤,你們這也是推卸責任啊。你們都不管孩子,還希望有人替你們管,出了問題抨擊下學校、抨擊下環境、甚至抨擊社會,捫心自問你們自己的責任盡付了沒?

在下的觀點——太郎沒錯,錯在浣熊師父。白孔雀也沒錯,錯在他爹媽!


三、 關於家庭


「我餵你,然後給你洗澡,然後再餵你,然後不停的餵你」——鵝爸看阿寶的小眼神,充滿溫情。當阿寶親媽把幼兒阿寶放入菜簍中,那個不捨的眼神,還有阿寶叫的那聲——「恩媽」(在下太佩服夢工廠這個細節了,在下也是初為人父,孩子小時候叫媽不是「媽媽」而是「啊媽」或者「恩媽」)——夢工廠的小細節讓人感動不已。

如果說這些描寫可世界通用的話,那麼鵝爸給阿寶準備的遠行行李,各種物品,甚至還有鵝爸和阿寶的「照片」。——這就活脫脫中國特色了!這正是在下小時候春遊、中學遠足、上大學、剛上班出差時,爹媽給在下準備的東西——瑣碎繁重里全是關心!

夢工廠為這部片子狠狠研究了一把中國,連中國父母過份保護孩子這一特徵都放進了電影。當然,過份保護不代表溺愛,有關溺愛的定義請參考上文。當鵝爸說道:「他為什麼要去拯救中國,他只不過是我兒子啊」——全場淚奔!

在阿寶回憶起兒時後,疑惑「我是誰」,羊仙姑對他說「重要的不是你曾經失去過什麼,而是你今後的選擇!」阿寶回憶起他跟鵝爸在一起的時光,然後說「我是阿寶,我需要一頂新帽子。」——一瞬間解決了親生父母跟養父的關係,兩者不衝突,不要在意「父親母親」這個稱呼,要在意誰為你付出了愛。在下在觀影前曾跟妻子討論過這個事情,如果兒子在醫院抱錯了,不用追究什麼,他就是我們的親兒子。——所以觀影的時候對這一點有著極強的共鳴。

在《感恩節特輯》中,在下僅僅關注了兩點:1、鵝爸具有職業操守,為了不能回家過節的人們繼續營業。2、阿寶放棄了重要的武林聚會,選擇跟鵝爸一起過節。





——在下實在是看不出來美帝國主義用這些能麻痹中國青少年哪根神經?全片一點美國影子都看不出來,用的是中國的場景,中國的理念,甚至融入中國人情世故,講述的是我們早就熟知的道理。在下從來沒把《花木蘭》當作中國題材的動畫片,雖然它也是夢工廠出品。在下大學時期的畢業論文《淺談中國動畫的現狀與發展方向》中,引用過《花木蘭》的例子。在下當時的態度就是——這不是中國電影,僅僅是披著中國的皮講了個美國大兵的故事。記得答辯時候,導師問在下「在你的理解中,中國的動畫片應該是什麼樣子?」——在下回答「不單單是中國的場景、中國人模樣的人設就是中國動畫,它應該是有著中國的文化理念,用中國人的思考方式,講述中國人熟知的道理。」——《功夫熊貓》系列完完全全符合當時在下對於中國動畫的定義。

當美國人用中國的文化理念,用中國人的思考方式,講述中國人熟知的道理時,我們反而將其作視為資本主義的文化侵略。侵略?——這明明是美國老師在教中國人學正規的漢字。好吧,如果這真是一種文化侵略的話,在下樂意當這種侵略的漢奸。我們曾經的文化就如——π小數點後100多位——但現在早已蕩然無存。如今我們用3,有時候還能用3.15。當美國人拿著3.1415926呈現給中國人的時候,我們還有什麼臉提曾經的後100多位呢?





中國,你還記得大明湖畔的3.1415926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