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烈火焚身--Incendies

焦土之城/烈火焚身(台)/母亲的告白(港)

8.3 / 200,549人    131分鐘

導演: 丹尼維勒納夫
編劇: 丹尼維勒納夫
演員: 魯比娜阿扎巴爾 梅麗莎德索蒙斯波林 馬克西姆葛迪特 雷尼吉納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沐瓏秋刀

2011-06-22 23:40:35

你揮一揮衣袖,掀起一場沙暴


雖然《更好的世界》是奧斯卡金球獎最佳外語片,但相比之下,我更喜歡《焦土之城》。複雜的背景,跌宕的過程,意外的結局,思想性與衝突性並存,影片採用雙行線的敘述方式,遊走於兒女按照遺囑追尋父兄和母親不為人知的過去兩個時空,在給觀眾呈現出殘酷人生的同時,也平添、渲染了一種宿命色彩。
有人說戰爭是解決人性中其他途徑無法解決的種種矛盾的最後手段,我卻認為戰爭恰恰是人性中貪婪、自私、虛偽、殘酷、冷漠、無能等缺陷的集中暴露的表現方式。領土之戰、利益之爭、階級之仇、種族之對立、教派之不相容,不管引發戰爭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戰爭沒有絕對的正義,正如道德與信仰沒有絕對的正確。
戰爭年代中的人生充滿諷刺、痛苦與悲哀,人性在戰爭的過程中備受考驗和拷問,有人在掙扎煎熬中麻木遊蕩,有人在一夜之間背叛信仰、性走極端,有人則被摧殘扭曲而異變淪喪。真相揭曉得那一刻,不敢相信的我們不禁張大了嘴,卻瞬間失語。這是命中注定的劫數,還是老天爺開的一個致命玩笑?眼前浮現出影片開頭的長鏡頭:一個穿著髒兮兮背心的小男孩仍由一個男人按住頭部剃髮,小男孩的眼睛始終盯著鏡頭,當鏡頭緩緩拉近,我們愈發被眼神中與年齡完全不相符的堅定與戾氣所怔,結合Radiohead的《You and whose army》,一股壓抑之氣難以抒懷,不禁悲從中來。
一加一等於一的真相是極其殘酷的,正因為如此,「世上最美好的事是相守」這句話才那麼沉重而揪心。只是我不明白,娜瓦爾在有生之年找到了兒子,也算了了心願,那麼,默默地寬恕他、祝福他,將這個秘密帶入墳墓長埋深土,讓所有恩怨傷痛煙消雲散,這難道不是最好的結局?難道她沒有想過,對她的三個孩子來說,這個秘密所帶來的難以想像的壓力和創傷將是他們生命中不可承受之痛?如果這對雙胞胎姐弟長期不合,那麼只有得知一切,他們才會真正明白彼此相親相愛地在一起是多麼重要和不易,但事實是片中並沒有給我們這樣的訊息,相反,雖然賽門不能理解珍妮,但他們的感情卻很好,賽門會因為擔心珍妮而飛去中東接她回家。而對大兒子來說,原本已經成為一個普通人,生活也進入正軌,她若但如今他的下半輩子恐怕得活在心魔中了吧,如果他還存有半點人性的話,不然說不定精神分裂或是更極端的成為變態殺手,這難道就是她想看到的嗎?在她的眼裡,真相高於一切嗎?都說母愛是偉大的,所以我更不明白為什麼一個愛孩子的母親會做出讓孩子如此痛苦的事,她是死了一了百了了,三個孩子卻不得安樂,換做是我,對母親的態度恐怕除了同情、心酸更有怨恨吧。原以為這種變態邏輯只有日本人才有,沒想到加拿大人也沒能倖免,作為觀眾,能理解為了增加戲劇性、悲劇性而編出狗血的結尾,但如此驚世駭俗也太過火了,結果反而削減了好感度、失了分,實在得不償失。
此片情節可看性強,演員表現出色,但無奈,就算不理會結局,它也成不了經典。首先,導演對於影片鬆緊輕重的把握有待商榷。我完全不介意掃射乘客、火燒汽車的那段表現得更直觀、更血腥,不介意娜瓦爾被羞辱強姦的那段描繪得暴力而細節,拍電影不僅是為了講故事,而是讓觀眾全情投入、感同身受,這些重要情節不痛不癢的一筆帶過根本無法達到應有的衝擊力和震撼力。而與此同時,影片有時又略感鬆散而不夠緊湊,恐怕是剪輯太過保守吝嗇以致當剪而未剪的緣故。再者,時空變換的節點有著明顯的聯繫,這樣的嘗試使變換進程水到渠成而便於理解,效果甚佳,只可惜不是每一次都能完美銜接,這麼說似乎有些苛刻,但的確讓人遺憾。
另外,除了之前提到的Radiohead的《You and whose army》,片尾曲也非常動人,閉上眼睛聆聽,彷彿就能聽到寬恕、安詳與平靜,娜瓦拉正在安心上路,片中的其他音樂也相當出彩。但需要注意的是,我所指的是「音樂」而非「配樂」,因而無法真正成為影片的一大亮點。撇開影片,這些音樂能構成一張相當具有可聽性的OST,但出現在影片中,便隨意性太強,過於像MV,而無法與劇情和畫面緊密結合,使之順理成章、情景交融,因而作為配樂是不怎麼合格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