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黃金年代狂想曲--Tales from the Golden Age

黄金时代的故事/黄金年代狂想曲/黄金时代故事集

7.8 / 5,821人    155分鐘 | Italy:90分鐘 | France:80分鐘 | Finland:134分鐘

導演: Hanno Hofer Razvan Marculescu 克里斯汀穆基 Constantin Popescu Ioana Uricaru
編劇: 克里斯汀穆基
演員: 黛安娜卡娃柳堤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時間的玫瑰

2011-06-24 22:36:12

轉載:困困《對羅馬尼亞的想像》


這輩子我只見過一個羅馬尼亞人,那是我在英國的大學同學。

 

他身材健碩,留一絡腮鬍子,傳說中又是個銀行家之子,在女同學眼中很有魅力。其實他蠻平常,跟其他歐洲同學沒什麼不同,他們都長了那樣一張臉——沒有被人欺負過,也不想欺負任何人。有一天上課,不知怎麼的講起「糧食配給制」,英國老師一指我們一小撮人:「中國來的同學深有體會,請你們介紹一下吧。」這下大家覺得受到了侮辱。你知道,海外遊子都有顆赤子之心,格外有民族自豪感,誰要敢帶著有色眼鏡看人,祖國人民都不答應!當然,加上英語也說得不利索,我們沒一個自告奮勇,扭捏地互相瞅瞅,冷場了。羅馬尼亞小伙子站起來說,我給大家講講吧:

 

「我父親經歷過羅馬尼亞的『黃金時代』。有一年聖誕節,沒有肉也沒有蛋,我父親整天在家哭鬧,我爺爺就安慰他:別擔心,你二伯在農村養豬,他會給我們送來豬頭肉。聖誕節前兩天,二伯來了,帶著豬頭肉!我父親樂顛樂顛打開車後備箱,傻眼了——一頭活豬,還嗷傲直叫。我爺爺奶奶花了一晚上商量,怎麼能在自家廚房把這頭豬殺死,既不要污染了地毯,也不會動靜太大遭鄰居舉報,後來商量的結果是,用煤氣把豬熏死……」

 

我從沒想過去羅馬尼亞旅遊,我所知的有關這個國家的一星半點卻總是發出召喚——去看看吧,那將是奇妙的時間之旅,瞬時在過去與未來之間穿梭。

 

我老記得一個羅馬尼亞流亡作家諾曼·馬內阿寫的段子:他費勁心機寫了本晦澀難懂的書,自以為知己難尋,但是文字審查委員會的那小伙子全看懂了,他羞澀而又伶俐地與作家交流著讀後感,宛如知己,不過把辦公室門一關,他還是一位文字審查委員會官員,大刀闊斧把那些隱喻全給刪了。每逢讀到這個段子,我就笑而不語。

 

最近有個電影叫《黃金時代的故事》,以1965年-1989年的羅馬尼亞為背景,分6個生活小品。我最喜歡第一個:國外代表團要到村里視察,村宣傳幹事忙得上竄下跳,老村長的心臟病都犯了,可先遣官員還是能挑出不是——蔬菜瓜果擺得不夠豐饒;怎麼能有牛?外國代表團里有印度代表;這個小孩兒是幹嗎的?「他將在代表團通過時大聲朗誦『偉大祖國繁榮昌盛,祖國的花朵欣欣向榮』」,宣傳幹事搶答。「不需要!」「可是,他是村長的孫子啊!」「村長的孫子怎麼了?就不能找個長得機靈點的小孩?」我喜歡這個故事,因為我爺爺是村支書,每逢有人視察,我也被喬裝打扮,戴著大紅花,臉上抹兩坨腮紅,作為村小學的領隊,朗誦「繁榮昌盛欣欣向榮」,完事兒還要進行「我們的祖國是花園,花園的花朵真鮮艷」歌舞表演。但是,後面發生的事情跟電影裡一模一樣。一模一樣啊!不要再說了,往事不堪回首。

 

我也喜歡第四個故事,你看了就知道。

 

如果純懷舊,何不去朝鮮?我的朋友們這樣建議。可是那種五十步笑百步的優越感不是很可笑嗎?我猜我會更喜歡羅馬尼亞,當歷史果然成為歷史,它就從神壇下被拽下來,供人調侃和打趣,那股子輕鬆勁兒和幽默感真感人啊。最後我要抄一段特別知識分子的語錄,來自《知識分子的背叛》:「民主是建立在一種非常關心美感的觀念之上,這就是平衡的觀念。比起秩序觀念,它不知要複雜多少,它只能感動最文明的人。」這一段我也讀得似懂非懂,想必我還沒有從庸眾中脫穎而出。可是,咱們能都先當上文明人再說嗎?我的政治觀幼稚,不關心政治,萬一政治關心起我來就消極抵抗一小下,但我希望不要喪失追求美的本能——那種美來自微小的,崇尚個性的花園,飄蕩著諧趣的音樂,而不是出自假摸假式緊張兮兮高奏進行曲的廟堂。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