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城叄月
2011-06-25 18:12:02
螢火蟲之墓:眼淚遮不住歷史
這部貼著吉卜力工作室標籤的動畫片卻沒有半點宮崎駿的風格,電影的主角雖然也是兒童,但卻以死亡為主題,以「死」來反映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痛苦和災難。
如果拋開歷史,單從欣賞電影的角度來看這部動畫片,《螢火蟲之墓》的價值絲毫不在宮崎駿的作品之下。電影充滿著濃濃的情意和催人淚下的情節,導演很擅長通過細節來表現兄妹二人生活的悽苦,比如那個貫穿電影始終的糖果盒,這個不起眼的小道具每一次出現都會令人感到一陣心酸,觀眾會為清太的付出而感動,也會為節子的死亡而惋惜。唯美的畫面似乎更映襯了電影悲劇的情節,戰火中燃燒的家園,細雨中的田園風光,最美的當屬夏日夜晚中閃爍的螢火,他們彷彿顆顆明星,照亮了黑暗的夜空,驅走了光太和節子內心的恐懼,這份唯美中帶著淒涼,帶著感傷,螢火蟲的光芒恰似兄妹二人生活中的一絲曙光,但這絲曙光很快又被黑暗所吞噬,節子推起的螢火蟲墳冢暗示了他們最終的命運。電影雖然還是將孩子的故事,但並不像宮老那樣通過孩子的故事去喚起人們心中的那份純真記憶,而是通過這齣悲劇來反對戰爭,宮老的作品是童話,而這部電影則充滿了寫實的色彩。戰爭令無數人家破人亡、流離失所,也令無數擁有幸福童年的孩子一夜間成了孤兒,在這部動畫中沒有屬於孩子們的童話,只有嚴肅的主題,沒有大團圓式的結局,只有悲慘的命運,沒有樂善好施的好心人,只有冷漠自私的人性,電影把矛頭直指戰爭,控訴戰爭給日本帶來的災難,但這恰恰是電影最大的問題。
電影的故事背景放在了二戰後期,美軍空襲日本,無數日本人逃離家園,他們要面對饑荒,面對死亡…..這就是導演想要表達的,對戰爭的痛恨,對無辜百姓的同情,但試問,是誰挑起了這場戰爭,是日本人自己,誰才是這場戰爭的最大受害者,不是日本,而是中國,電影就像一個催淚彈,催出人們的眼淚,同時也在宣揚日本同樣是戰爭的受害者,於是導演去控訴戰爭,但他真正該控訴的是日本的軍國主義,但對軍國主義電影沒有半點的控訴,反而持著一種預設的態度,回憶電影中的幾個片段,一個日本軍官在空襲中揮刀自殺,死前還高喊天皇萬歲,典型的日本軍國主義思想,更令人無法理解的是電影中那段日本海軍閱兵的片段,嘹亮的軍歌,歡呼的人群,似乎都在宣揚著大日本帝國的軍力,而男主角清太是生長在一個軍人家庭中,父親是海軍士官,相比他從小也深受軍國主義的薰陶,在回憶閱兵的那個片段中,清太甚至情不自禁的辦起了軍人揮刺刀的動作,清太骨子裡有一種軍人情結,在得知日本投降後,他很震驚,甚至精神都垮掉了,這跟很多充滿著軍國主義思想的青年一樣。不是戰爭害死了節子和清太,而是日本人的軍國主義思想荼毒了那一代人,他們只不過是日本法西斯的犧牲品,戰爭是殘酷的,每個國家都是戰爭的受害者,日本同樣也受到了戰爭的創傷,但這並不意味著在反思戰爭中要選擇性的記憶,日本人會永遠記住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但卻把南京的大屠殺拋之腦後。這部電影雖然沒有像日本的歷史教科書那樣赤裸裸的抹殺歷史,但卻想用眼淚去掩蓋歷史,但歷史不是用幾滴的動情的眼淚就可以掩蓋的住的,如果日本要反思戰爭,首先要反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