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衝擊效應--Crash [2004]

撞车/冲击效应/冲撞

7.7 / 449,891人    112分鐘 | 115分鐘 (director's cut)

導演: 保羅海吉斯
編劇: 保羅海吉斯
演員: 珊卓布拉克 唐其鐸 麥特狄倫 珍妮佛雅絲波席托 威廉費奇納 布蘭登費雪 譚蒂紐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追雲的兔子

2011-06-26 00:54:02

用影像折射人性,用奇蹟撫慰心靈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撞車》是一部拍攝於2004年的好萊塢電影。它用113分鐘的時長,講述了48小時內,洛杉磯這座多民族、多文化聚集的大城市中十幾位人物心靈的衝撞和命運的轉變。雖是部只耗費了700萬美元的小製作,卻一舉打敗獲獎大熱門的影片《斷臂山》,奪得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正如《芝加哥時報》所評論的那樣:「看似戲劇化的交通事故,折射殘酷的屠殺本質。」一部《撞車》,好比是生活所撞擊出的水花,晶瑩透亮,雖微小卻足以折射社會萬象,並且引人深思。
    影片的包容社會萬象就在於它不僅展現了愛情,友情,親情,而且人物形象眾多,善惡交織,關係複雜。
在這個社會裡,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同時,卻也在成為他人生活的配角。導演顯然深諳此道。於是,我們看到影片中出現的主要人物,有白人地方檢察官和其刻薄的妻子;有墨西哥裔修鎖匠和其五歲的女兒;有黑人導演和其無安全感的妻子;有來自伊朗的百貨店主和其家庭;有黑人偵探和其失散多年的慣犯弟弟;有資深的白人警察和其重病的父親;有剛入警隊的新警察和黑人慣犯;有非法偷渡的華裔夫婦…….眾人命運多線交織。影片一改往日電影中男女主角突出的敘述模式,在對十幾位人物的交替演繹下,將生活最本真的狀態展露了出來。也由此對影片主題提供了更具說服力的詮釋。
    影片中的角色都刻畫得有血有肉、飽滿而立體。故事的設計也非常精巧。攝影師的鏡頭就像顯微鏡,通過對事情的深度聚焦,讓我們看到了不同角色的矛盾心理。瑞恩在外面是個猥褻婦女的惡棍,回家後是個關心父親疾病的兒子,在警察局卻又是個工作了十七年的資深警察。而丹尼爾在外是個安份守己的修鎖匠,回家就是個慈愛的父親,在槍口下卻依然是個無助的受害者……諸如這樣多角色的替換,都出現在影片所有的主人公中。他們在生活中主動或者被動地轉換著自己的角色,然而,唯有自己的出身和皮膚的顏色是不可轉變的。他們是亞裔、非裔、拉丁裔、美國本土人、印地安人,他們是黑種人、黃種人、白種人、棕種人,每個人在一出生就被貼上了顏色的標籤。儘管他們有血有肉,有優點和缺點,有自己的美麗與哀愁,然而,顏色標籤使這些真實的存在被周圍的人所忽略了。於是,白人就是刻薄奸詐的代名詞;黑人往往暴力低俗;而黃種人則素質低下。刻板印象左右著人們對事物的判斷。他們都成了另一些人眼中的一類人,而不再是個性鮮明的個體。
    當這些個性鮮明、有血有肉的個體在這個視他們為一類人的群體中活動時,彼此的悲劇命運已經不可避免。瑞安的同事湯姆本是個堅決的反種族主義者,卻在回家的路上殺死了並無惡意的黑人小混混;而這個黑人小混混的哥哥華特本是充滿正義感的警探,卻為了保護弟弟不得不違心地說了假話,誣陷了一個無辜的白人警察;而小混混的另一個搭檔可以大發慈悲,在關鍵時刻邊罵髒話,邊花錢給幾個亞洲人買吃的,在背後卻是個不折不扣的犯罪分子……他們的悲劇命運在於很多事情的發生往往身不由己,但又難辭其咎。他們毫無安全感,每個人都焦躁不安,彼此抱怨,互相衝撞。正如影片的名稱「crach」一樣,在物理世界發生的撞車和在心靈世界發生的衝撞,貫穿影片始終,並成為發生一切的導火索。
    那麼導致這些結果的根源是什麼?難道導演真正想展現並探討的僅僅是洛杉磯這座城市存在的顏色差別、種族歧視嗎?其實,在影片開始不久,編劇就通過兩小混混的街頭對話道出了矛盾之所在。憤世嫉俗的小混混抱怨女侍者不給他們提供服務,是因為她們認為黑人從不付小費。他的同伴問他「那你給了她多少小費」。小混混回答說:「這種服務還指望我付小費嗎?」在其夥伴的大笑中,一個令人玩味的主題躍然而出:大家只會互相責備,沒有人充分自省!
與其說影片中各個人物的矛盾衝突和不可避免的悲劇命運在於不同民族間的文化衝突以及種族歧視,還不如說正是人們心靈的狹隘、自私造成了這樣的局面。種族歧視和文化偏見只是被顯露出的冰山的一角,而真正強大的,是看不見的人性弱點。
     早在影片開篇的一段旁白中,導演就向我們揭示了這樣的道理:「你走在任何城市裡,你都會和別人擦身而過,別人也會撞到你,在洛杉磯沒有人會碰到你,總是在這層金屬和玻璃的後面,我想我們很懷戀那種接觸的感覺,我們撞到一起從而找到某些感覺」。 何止在洛杉磯,哪個城市不是如此?人們越來越生活在相互隔絕的空間。慾望,隱私,權利等因素建築起了一座又一座城堡,讓人們各自守護孤獨。很有意思的是,導演為了顯露這個主題,不僅通過人物的經歷來闡述,還巧妙地藉助外物來表現。例如,現實生活中帶有隔絕意味的「門」這個實物,在影片中被頻繁地使用。冰箱的門,汽車的門,廁所的門,電梯的門,修鎖匠家的門,黑人導演家的門,白人法官家的門,波斯商人商店的門等。影片通過門的關起和打開,預示了一個情節的告一段落,實現了不同人物和場景的自然銜接和轉換。同時,通過門打開又關上的粗重聲音,來烘託人物內心的狂躁。而門也暗示了人和人之間的誤解和封閉。
    但對於如何追求光明,如何打破心門這一龐大的社會問題,顯然也是編劇在短時間內難以準確回答的。所以,在影片的故事設計上,當揭露了現實的殘酷之後,黑暗也無可奈何地只能通過幸運和巧合來填補。編劇通過一些毫無理性,不由主人公所左右的事物來轉變影片的灰暗基調。例如,緩解了卡姆妻子和警察之間衝突的是偶然車禍;而雜貨店老闆與黑人修鎖匠的衝突,則由一把啞槍來化解。當瑞恩救出黑人導演的妻子,當墨西哥鎖匠的女兒撲向父親,撫慰人心的音樂響起了,人物的沉默代替了對主題的說明。沉默的人物表情特寫,既表達了劇中人物內心的震撼,也留給觀眾無盡的感慨和釋然。
這樣的故事安排,除了考慮觀眾希望看到光明的結局,得顧忌他們的觀影感受之外,其實也間接提醒了觀眾:離真正的救贖和矛盾化解,仍有希望,但為時尚早。現實生活並不總是有那麼多戲劇性的巧合或奇蹟。正如在影片的結尾處,導演又安排了一次追尾事故,同樣是引起了不同族裔人群的爭吵,一切彷彿又回到了影片最開始的時候一樣。顯然,一些矛盾已得到解決,但是另一些衝突又即將上演。興許,社會就如片尾曲所演唱的那樣,「find my way home」 只能是「may be tomorrow」。人性將往何處去,每個人都該做些什麼,留給觀眾自己去思考了。
    希望,在tomorrow,真正撫慰人心靈的,不再僅是依靠奇蹟。相信,這才是這部影片的真正意義之所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