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倦客
2011-06-27 22:47:07
《入殮師》的人文關懷
「全世界的城鎮都是我們的新居。一邊演奏,一邊旅行,一起走吧。」小林多悟就是用這句話向美香求的婚。雖然他一無所有,他成功了。後來他告訴自己:「但是現實是嚴峻的。」我一直覺得小林多悟是一個很感性的男人,也很浪漫。浪漫的人多少有些不現實。他瞞著美香借了一千八百萬日元買了一把大提琴,結果剛演奏一場樂團就被解散。
回到家他很尷尬地說出了樂園解散的情況,並在美香的安慰聲里說出了借了巨資買琴的實情。美香無話可說只好找藉口去做飯。這時候美香的尖叫從廚房傳來,原來鄰居送的烏賊還沒死。小林和美香一起去把烏賊放生。小林對著手裡的烏賊說,下次可別再次抓住。落到海裡的烏賊漂在水面上——剛才它不過是臨死前的迴光返照。
生命就是這樣,你以為失去希望總會峰迴路轉;你偏執地堅持時他總給你打擊。對於窮困的小林來說這一把大提琴真的太沉重了。他說:「大提琴沒有錯,它剛被我買來就失去了工作。」極盡了自己的無奈和嘲諷。迫於現實,他問美香是否可以回老家——山形的鄉下。出乎小林意外的是美香很快樂地同意了,理由是「住媽媽留下的房子可以不付房租嘛。」
小林把大提琴也退了。他安慰自己說:「自己以前堅信的夢想,可能,根本不是夢想。」
如果電影像我的敘述一樣開始可能評委們都沒有心境繼續看下去了。在電影裡首先是小林以入殮師的身份參加一個年輕「女子」的葬禮。在為「女子」整理遺體時他發現這個看上去的美人原來是個「男的」。這是導演高明之處。他知道無論多麼深刻的哲理和深沉的愛都不是打動觀眾的第一要素,讓觀眾有興趣看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何況現今的人們在經濟大潮的刺激下多少都有點浮躁。這樣的開場過後才是我前面的講述的順序。
小林成為一個入殮師多少有些「上當受騙」的感覺,至少他自己一開始是這樣認為的。回到山形的老家,他首先要找一份工作。在餐桌上他在報紙上看到NK代理公司招一個男職員,工作內容是「幫助旅行」,並且沒有對工作的經驗、年齡等提出任何要求,於是他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去應聘。
在與NK代理的女職員簡單而略顯神秘的對話後,剛與佐佐木社長一見面就被通知錄用了。小林這下有些不知所措。他結結巴已對問到最關心的待遇問題,社長說一開始「單手」,小林試探著問是:「五萬日元?」社長說是「五十萬」,這個結果讓小林有點喜出望外。小林接著問工作內容。於是社長告訴他是「入殮師」。這時候小林嚇了一跳,他問:「遺體是指死人嗎?」社長說:「你問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呢。」
這下小林有點生氣了,拿出報紙說不是「幫助旅行」的工作嗎?
社長說報紙打錯了,並在報紙上用筆改了起來:「幫助他人踏上旅行」。
看到小林要打退堂鼓,社長很老道地拿出錢包取出兩張鈔票給了小林說,這是今天的工資。並表示你可以再考慮。可是都拿了人家的錢了,還怎麼考慮?
小林與社長收殮的第一具屍體就很有挑戰。一個孤獨的老人死了很長時間才被發現,屍體都腐敗了。小林在現場嘔吐不止。想來一個拉大提琴的琴師,一個能用那樣浪漫的方式求婚的年輕人卻做了一份毫無浪漫可言的工作,換作誰都會沮喪萬分。小林回到家看到妻子切好的生雞塊又想到「死人」,反胃地跑到水池邊。他痛苦地抱著美香,讓人看上去生不如死的樣子。
深夜他一個人打開了小時候的大提琴,在裡面發現了兒時父親送給他的一塊河卵石。他的父親在他五歲時就拋下他和母親離家出走了。當美香問起他如果有一天要與父親再見面將如何,他說要好好把他揍一頓。但是他內心是無比愛著他的父親的,可能只是他自己不知道。美香說你把父親留下的東西都整理的這樣乾淨,如果不愛就丟了。那一晚,他一個人靜靜地拉著大提琴。
早晨他在小橋上看河裡的魚逆流而上,不斷的有魚精疲力竭被河水衝回了下游。這或許就是人生的真實寫照。每個人都在生命的長河裡逆流而上,明知早晚是一死,卻又不能罷手。
接下來小林的生活出現一些變化。他終於在社長給別人整理遺容的過程中認識到這份工作的美好的同時,他的朋友和妻子發現了他在做什麼工作,一致反對他繼續做下去。為此美香回了娘家。這中間電影接回到開始那場儀式。沒多久懷孕的美香回來,但是還希望他重新選擇工作。這時候,小林從小認識的浴池的老闆娘去逝了。在這個葬禮上小林的表現讓美香和他的朋友共同認識到入殮師這個工作的偉大。
最後電影在小林給父親整理遺容的過程中結束。小林的父親臨死的時候手裡還拿著一塊河卵石。他在小林五歲的時候這樣告訴他:「以前,人類還不懂得文字的很久以前,據說人們尋找符合自己心意的石頭送給對方。收到石頭的人根據石頭的觸感和重量了解對方的心意。比如滑溜溜的石頭表示心情平穩,凹凸的石頭表示擔心對方。」
這部片子很難用一種情感元素來詮釋。中間佐佐木社長說明他為什麼要作入殮師是因為對妻子的愛,有NK女職員對兒子的愛,小林則除了父愛以外感受到更多。
作入殮師是一種贖罪嗎?
愛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複雜的情感,但又最單純。工作是為了什麼?是不是在一種工作種感受到愛,那就是最適合一個人的工作呢?
電影回應的只有一點:愛是無法否認、逃避的。每個人都有愛,只是表達的方式不同。
能夠感受到愛的人是幸福的,在怨恨中不能自拔的,痛苦的首先是自己。日本的大和民族曾經給整個亞洲帶來無盡的痛苦,以致於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不能為亞洲的其他國家所原諒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日本政府從來沒有正式表示「懺悔」。
那麼在一部電影感動世界的同時確不知他們自己的民族是不是也會超脫簡單的人性而從歷史的大局來反思自己的民族,他們是不是也意識到自己的國家在某種意義上應該去做一下「入殮師」?
現在《南京》也在熱映中了,希望國人能有機會比較一下兩部電影。希望日本的民眾也有機會比較一下兩部電影共同反映的關於愛和人性的不同理解。(說明:這是我09年4月28日在新浪部落格上寫的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