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碧娜鮑許--Pina

皮娜/翩娜(港)/皮娜鲍什

7.6 / 16,047人    USA:103分鐘

導演: 文溫德斯
編劇: 文溫德斯
演員: 碧娜鮑許 Malou Airaudo Ruth Amarant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迷戀Tarkovsky

2011-07-01 05:22:21

真誠與靈魂


去看了電影節加映的德國電影《皮娜》,這部電影帶給我的感受是震撼的,這部3D藝術紀錄片,重新帶給我久違的、湧動的、無比珍貴的感動,上一次被電影這樣感動是看塔科夫斯基的《鄉愁》。

德國現代舞第一夫人皮娜,影片跟隨著她的團隊拍攝,其間穿插著各種現代舞和每一位團隊成員對自己、舞蹈和藝術的敘述,同時由於3D的使用,使每一場舞蹈都振奮人心,妖冶而深沉,奔放而內斂。

自始至終,我都能感受到一股深沉的感動在體內流動。我一直覺得,舞蹈的精髓和偉大,在於其自由和釋放。每個人生而為舞蹈者,因為肢體的舞動本身不需要任何技巧和知識,任何人都會本能地隨心舞動,因此舞蹈是最本真的圖騰,它比語言具有更原始的穿透力。

開場時的舞蹈彷彿是人類最初的救贖。女人們穿著好似第二層皮膚的薄舞衣,赤著腳在紅土中狂舞,期望、掙扎、恐懼、試探,隨著音樂被拋向天空,又回到母親般的土地,散亂的長髮混雜著泥土。一襲紅衣該是一種象徵,人類最珍貴卻最富犧牲精神的救贖,每個人都渴望,每個人都畏懼,最後終有一人穿上一襲紅衣,上演最悽美而最壯烈的犧牲。

讓我想到塔科夫斯基的最後一部電影《犧牲》,也讓我想到中國最古老的傳說女媧補天——女性的犧牲、隱忍、寬容——人類最高貴的品質。

影片中,皮娜團隊的每一位成員都會逐一登場,並帶來一場極具個人特色的舞蹈,不管時間,無論場景,身體抽象成優美的符號,他們並不年輕,也並無美貌,但他們是真正的藝術家,因為他們無比真誠,舞蹈中沒有造作的、譁眾取寵的漂亮,只有內心迸發的震撼。有的在工業城市的背景下蒼涼起舞,有的在山清水秀間精靈般遊走,有的怪異出位又詼諧有趣。

在《穆勒的咖啡館》中,一切更近似行為藝術,女人在一堆椅子中狂奔,掙脫一切奔向另一個男人,兩人糾結的身體接觸,卻始終沒有唇對唇的吻,兩個人如玩偶般由另一個人擺弄成接吻的姿勢,卻又一次又一次的回到原來的姿勢,週而復始,直到筋疲力盡,才真正深情相擁。

真正的藝術不是給觀眾強加什麼,而是讓人自我剝離,把一切外在的、虛浮的、勢利的東西一層一層剝離,只剩下最本真的自我。

我更願意稱他們為「生命」,沒有限制,沒有框架,只有感情,只有釋放。

他們只是自己,對生命負責的自己。

場內很多觀眾都在抱怨看不懂,不知道螢幕上的人們在幹嘛,不斷有人離場。我不明白大家為什麼要去弄明白「他們在幹什麼」,他們不在幹什麼,他們在跳舞,如果他們的舞蹈可以用語言講清楚,那可能就是一種失敗了。電影的目的不是要讓人明白導演想幹什麼,而是想讓我們通過這些舞蹈和回憶,剖析自己,剝離自己,明白自己想幹什麼。就像塔科夫斯基的電影《鏡子》,沒有情節,只有回憶和時間,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壓根就不用去明白「他」的回憶,因為永遠不可能明白,可是自己的記憶碎片會如潮水般湧來。

我想這才是藝術賦予我們每個人的震撼,讓我們有了重生,自由不是為所欲為,但我們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並為之努力和掙扎。

這是我從《皮娜》中看到的力量,這個團隊中每個人都是平凡的人,卻都以各自的方式自由地怒放。

我們都很喜歡給周圍的事物貼標籤,我們習慣了只接受符合自己心裡預期的東西,似乎好的電影要嘛得讓人哭(比如《唐山大地震》),要嘛得讓人笑(比如很多),看了哭不出也笑不出,不知道導演意圖的就歸為「裝B」(學名文藝片)。似乎煽情煽得好就是成功,試問誰不是爹生父母養的,看到撕心裂肺,親人間生離死別,誰不會掉眼淚?也許思考太累了,就好像去欣賞國畫中的留白一樣,太費時,太費力。

《皮娜》這部電影拍攝進行到一半的時候,皮娜本人就過世了,影片不得不將許多影像資料加入電影。其實整部電影,皮娜本人的鏡頭並不多,也許就像她的團隊成員所說的,皮娜帶給他們的就是全然的釋放和自我。這才是最負責任的藝術——只對自己的藝術負責,不對任何人的喜好負責——藝術一旦需要考慮別人的喜好,也就變成了商品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