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奪命心跳--The Devil Inside Me

夺命心跳/TheDevilInsideMe

5.5 / 54人    China:90分鐘

導演: 張琦
編劇: 張琦 黃葦
演員: 梁家輝 林熙蕾 黃維德 安雅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梁贊

2011-07-05 19:20:09

《奪命心跳》:連接埠在哪裡?


昨晚本來準備看《武俠》的,結果被拉去看了《奪命心跳》。
是一次意外。

很坦白地說,對於國內的恐怖片,我從來沒有抱過任何期待。
沒法期待。
恐怖從來都不止是技巧。它是一種複雜的非理性的體驗,它內在地要求對於一切陰暗的、醜陋的加以直面和審視,對一切神秘的、尚不可知的加以尊重和承認。因為它是電影,它要努力去嚇到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成千上萬人,所以它必需要在這非理性里深入進去,觸及到更深層次,以期與更多人達到一種審美心理上的共鳴。換句話說,恐怖或許要比其他電影類型更依賴於文花上的連接埠。
但連接埠在哪裡?
曾經是有的。比如我們有《聊齋誌異》。但在合則用,不合則「保護」的方針指導下,這些傳統文化裡的妖精狐鬼一路,已經被「保護」進了歷史的博物館,貼上諸如「優美」「不朽」的等等好聽的標籤製成標本,它好像還活著,但卻不被允許繼續發展,所以它活跟死也沒有什麼兩樣。
曾經是有的。看看我們的近鄰日本就知道。他們從他們恐怖片裡提煉出來的那些經典的意象:深院古宅、密林枯井、長髮遮面的白衣女鬼……有哪樣不是從我們這裡扒過去的?可我們自己呢?林已經被伐了,井已經被填了,深院古宅已經被強拆了,有幸被保存下來的幾座是要我們掏錢才能看到的,已經離開我們的生活很遠了。至於女鬼,新社會不是已經把她們都變成人了嗎?
曾經還是有的。即使在最主流的儒家文化里,一樣不缺乏取材的對象。無論日韓恐怖片,都有大量講述當傳統倫理道德被違背、被踐踏之後所帶來的惡果的故事,一樣能令人不寒而慄。但在當下,儒家文化又是什麼東西?是組織幾百個學生一起到操場上給母親洗腳嗎?當這個社會已經扭曲到「唱 紅歌」要比死老媽更重要,那麼「儒家文化」四個字,不提也罷。
連接埠在哪裡?


《奪命心跳》這部電影最得我好感的,不是它有多好——事實上它並不夠好。但這種「不夠好」,在目前國產恐怖片的水準線上,卻已經可以大模大樣地算是合格了。或許這才是真恐怖吧——而是它有意識地、很努力地想尋找一個連接埠。
——它想為這個恐怖故事建立一個儘可能可信的「科學體系」。用這個「體系」,把「離奇」妥帖地包起來,把「恐怖」襯好、襯實,讓它變得更可信。
這個路子是對的。當非理性越是變得「煞有介事」,變得可信,恐怖越可以被放大很多很多倍。而且,它讓電影脫離了一點單純依靠諸如異物突然入畫、音效一驚一乍的廉價趣味,而變得有了些些獨特的氣質。
可惜,不夠好。
我相信導演一定很得意於那個結尾。很多人做夢都在想複製《第六感》式的成功。(的確,相對於國內大部份恐怖片令人洩氣的結局,我想《奪命心跳》的結尾反轉應該能打到不少觀眾。)可在我看來,《第六感》的真正的難度,反倒不在結尾的那個「奇」,偏偏正在於揭底之前90分鐘一點一點鋪陳下來,讓你不知不覺沉溺於其中的那個「正」!《奪命心跳》在佈局、在劇情設置上都花了心思,缺憾是始終只停留在「故事」的層面上,而達不到將恐怖的效果無聲無息地化入肌理,一點一滴,逐漸滲透累積的程度……恐怖始終是來自於細節的,導演努力想要建立的那個「科學體系」,靠演員嘴說的多了,觀眾切實能見的少了,更主要的,是這個「體系」與電影的整體影像風格還是缺乏關聯,依舊「體系」歸「體系」,驚嚇歸驚嚇,雙方各自為戰,沒有能形成一個有機的、互動的整體。這使得當電影進行到結尾時,距離導演所期望的那個效果,終究還是要差了一層。
說到底,還是連接埠的問題。
《奪命心跳》想接的是科學,想借科學的力來讓你相信,然後,恐怖。可惜的是它做不到盡。(而我看過的其他國產恐怖片只有做的更糟。)它的所有的驚悚效果,都依賴於類舞台化的手段:黑夜、陰影、音樂、奇異的色彩和構圖……而一旦真進入到生活的戲,真進入到陽光下面,進入到真實的那部份,它就被和上述的那些東西分割開來了,它就現了形,就接不上氣。這是國產恐怖片的通病。
可以說,在現在國產片的所有類型里,恐怖片是最假的,最可憐的,最沒有地氣的。它找不到它的連接埠在哪裡。西,我們連人家的皮毛都沒有得到;中,六十年來,幾千年所種下的文化的根都幾乎要被掘斷了。我們的恐怖片總是很「薄」,漂浮著,靠拾人家的唾餘混日子。恐怖在電影裡缺少一種漸進、漸厚、漸深的層次感,其效果多數隻停留在一個很淺的表層上,依靠粗暴甚至低劣的手段做簡單的重複。向上,它沒有昇華的空間;向下,它沒有挖掘的餘地。它基本沒有共鳴,和我們的文化不發生質的聯繫。
再多說一句。中國的文化是講陰陽的。恐怖片,大致可以算是陰的一面。而陽的一面,眼下則要屬到最具有中國特色的「主旋律」電影了。我一直都認為,「主旋律」電影從來都不是拍得不好看,而是它在人民普遍樂生惡死、追求權利和幸福的年代裡,反潮流地強制推行一種宗教式的、拋棄自我的、殉道的價值觀。這種「反人民」的精神核心,才是「主旋律」電影真正被觀眾拋棄的原因。而從這一陰一陽里,中國文化的現狀如何,也大致可以窺見到了。

由此寫了《奪命心跳》。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