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

拯救大兵瑞恩/雷霆救兵(港)/抢救雷恩大兵(台)

8.6 / 1,522,109人    169分鐘

導演: 史蒂芬史匹柏
編劇: Robert Rodat
演員: 湯姆漢克斯 湯姆賽斯摩 艾德華伯恩斯 巴瑞派柏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胸肌夾死螞蟻

2011-07-06 06:37:41

「瑞恩」=??


       電影取材的背景很大,卻著眼於很小的一點——讓八位戰士去尋找生死未卜的瑞恩。特別對於中國的觀眾來說,是新穎並且容易接受的。
       

       當我看到上級決定要派人去尋找瑞恩的時候,就開始在電影中尋找總參謀長為什麼會下達這個命令,上尉為什麼會沒有任何抱怨便接受了這個任務。對於這種強烈目的性地像寫論文找答案一般地尋找,卻讓我忽略了很多細節,也沒有找到答案。再回過頭來,才覺得細節更真切地闡述了任務的使命。

       在他們搶灘登陸衝開一個缺口時,面對德軍投降的士兵美國大兵們都停不下手中的槍,憤怒地射殺他們。進攻的時候是不能帶著活著的俘虜來影響行軍速度的,這在軍事家心中是一個重要的原則,但是對於這一原則最底層的實施者而言卻是殘酷的,當他們回到和平年代,曾經射殺俘虜的殘忍和對自己本性的懷疑無疑會糾纏著他們的內心,伴隨他們的後半生。瑞恩的母親在同時接到三個孩子陣亡戰場的資訊時,孤獨地癱躺在家門口(沒有看到她的老公,可能是單身母親),面對著平靜安詳的鄉村,牧師和軍官的安慰顯得多麼無奈,母親在電影無聲的畫面中,無力和崩潰彷彿在沉默中爆發一樣。還是孩子身份,思想里不想要孩子的我不可能真切地像父母一樣深刻理解孩子對於父母意味著什麼。但是身為父母的角色的人們是世界的主導者,他們都能理解這層含義,包括參謀長、包括作戰的士兵、包括每一個看到這個故事的父母們。在戰士犧牲的時候,電影給了幾個士兵叫喊媽媽的畫面,對於我來說,每一聲呼喊都讓我思考起母親對於我意味著什麼這個從未認真想過的問題(我就是這樣,容易把身邊對自己的好當成習慣,習慣到麻木)。
      

       以上這麼多,對我而言,讓我產生了情感上的共鳴,比國產的英雄主義更讓我心動。對於在現實中美國會不會對每一個「瑞恩」都採取營救行動,不得而知。但是就這部電影,不管它是對美軍的歌頌片,還是美國戰略上的文化滲透,拋開這些,只從電影情節角度來說,它是感人且能夠引起廣泛共鳴的;只從拍攝角度來說,它是麻利優秀的。正是這種情感的共鳴,對於美好和善良的宣揚,也讓在電影中拯救瑞恩這一舉動變得合情合理,顯得浪漫和美好。
       
       在攻下一個雷達站後,大部份人想殺掉德國俘虜,但是上尉卻拼命阻止,說道殺他時他會想起他的父親。此時他的一番話沉穩而又有說服力。戰場改變了他,至少可以肯定他不再是以前那位溫文爾雅的英語作文老師,他害怕妻子對他產生陌生。他覺得如果他殺了已經不反抗的德軍俘虜,如果不去救那位母親的唯一兒子,他便無法面對自己的妻子,無法救贖自己在戰場上的殺戮(儘管他是為和平而戰,但殺戮畢竟會給人帶來陰影)。他的無愧是對於死去戰友的無愧,還是對瑞恩和瑞恩母親的無愧?我想是後者。

        所以,對於文章的主旨,我覺得還是對於一種同理心,人與人之間的關懷的一種宣揚;對於如何對待身邊陌生卻又經歷相同難境需要幫助的人的一種追問。這也是在拜金時代大片呈現黑白冷漠的今天所缺少的彩色和美好風氣。
  
        任何一場戰爭都是有害的,因為每一次戰爭都會有人傷亡,每一位逝去的士兵都有把他艱辛撫養長大的父母和親人。所以每一位惦念著父母親人的戰士都希望回家,他們也是最希望和平的人們。和平對於處於和平年代的我是多麼的普通,對於曾經浴血沙場的戰士們卻是比生命更熱烈的嚮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