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時時刻刻--The Hours

时时刻刻/此时此刻/小说人生

7.5 / 142,134人    114分鐘

導演: 史帝芬戴爾卓
編劇: 麥可柯林漢 大衛海爾
演員: 梅莉史翠普 妮可基嫚 茱莉安摩爾 史蒂芬迪藍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塵小橙

2011-07-07 20:08:12

如若不被生活殺死


     重看了許多次,開始覺得矯情,在第五次看到伍爾芙沉屍河底,終於覺得痛徹心扉。
    從第一次看的時候影片因為鏡頭多次切換時候的閱讀障礙,到對這個故事的三個女性了解越來越透徹,直到最後逐漸看清他們之間唯一牽連的那條線。達洛威夫人。
    縱觀全片,達洛威夫人從來沒有出現過。那是一個虛擬的人物。但她卻已經把所有的命運都設置的一清二楚。伍爾芙寫作此書,在深夜裡和丈夫談話時,冷酷的說,必須有人死。丈夫問,誰必須死。伍爾芙說,詩人必須死。充滿幻想的人必須死。
    一語成讖。十餘年後,布朗夫人因為沉迷於此書,自殺未遂。而六十年後,身患愛滋的詩人理察跳樓自殺。他正是布朗夫人的兒子。
    理察是一個詩人。細膩敏感的性格在童年時就可見一斑。而目睹母親的離開,感覺到母親想要去尋死的衝動,在他年幼的心靈上留下莫大的衝擊,而之後直接被拋棄,成長可謂更加殘缺。他的媽媽布朗夫人乃是家庭主婦,擁有強勢且有地位的丈夫。從丈夫的隻言片語可知,幼年時候其亦沉默寡言。從布朗一出場開始的低眉順眼之姿、以及最後孤獨一人終老的人生軌跡也能推測,這是一個毫無背景可言、平凡壓抑的女子。
    母子兩人都是達洛威夫人的忠實粉絲,他們的愛源於他們對伍爾芙共同的信仰。同類之間才能了解得更為透徹,伍爾芙,英國女性文學的先驅,意識流寫作的奠基人,一個擁有天才的聲望以及不幸福童年的女人,亦是一個抑鬱躁狂症患者。她那敏感強大且充滿執著的內心足夠去對自己本身的慾望做出控制、並且對命運做出探索,他們幾人終其一生,也都在努力的觸摸命運的真實——而這真實是建立在自己的需要上,是在剝離了生活的外殼之後那個自我所要實現的一切。
因為是強調刻畫女權主義的片子,詩人理察的性格較之正常男性其實也相距頗遠,他的同性戀身份上,更多的在向女性角色靠攏。而克拉麗莎可以說在他的影響和引導之下,成為他所吟詠的真實的達洛威夫人,是比他更為完美強大而獨立的存在。三個處於不同時代女性的片段穿插,但卻基本上是伍爾芙的經歷在各個時代的投影,他們既是伍爾芙,亦是達洛威。
    而在每個不同的壓抑時段,女性想要獲得解放、追逐天性,實現的途徑都是觸目驚心的。分析起來,他們的狀態主要有數個相通之處——

    1 在別人眼中的某種甚至是值得羨慕的實際狀態。即是說,在社會地位的認知上,三個人都是很優秀的。伍爾芙自不必說,集美貌智慧財富社會名望和老公寵愛於一身,時代之先驅。布朗夫人,戰後家庭主婦,優渥生活,有著優雅的容貌舉止,有可愛的孩子,比起重建家園的貧困階級天壤之別,當然她的丈夫有發戰爭財的嫌疑。克拉麗莎,現代受人尊重的編輯,家庭圓滿且有女兒(雖然說是同性戀戀人)。按照一般的外在性價比標準,三個人的幸福程度似乎遞減,但實際的狀態卻是錯位的。最為幸福且狀態圓滿的,是毫無背景自食其力、生活瑣碎平凡的克拉麗莎。
    2 對於另外一種人格和境界的追求,超脫於本我的存在,以及對於現有生活的深深厭倦。在伍爾芙而言,是對隱居的平常人生活的抗拒,但肉體的困苦確實存在——精神分裂和數度自殺未遂的困擾,讓她的寫作無法進行,但她註定不是平庸之輩。在依戀著小說《達洛威夫人》的布朗而言,是對成為好妻子好母親的厭倦,生活成為哪怕自殺也要逃離的地獄。而對現代的,堅強的克拉麗莎來說,她所排斥的僅僅只是瑣碎交織的麻煩,照顧理察,照顧各方面關係的不勝其擾。雖然她也掙紮著痛哭過,但是她毫無疑問是可以調節並化解的。在理察的同性戀人對其唯恐避之而不及的時候,她對理察始終不離不棄。所以有時候我認為理察更像是現代版的、伍爾芙式的脆弱的達洛威。
    3 解決手段和死亡息息相關。伍爾芙自殺,布朗嘗試自殺,克拉麗莎目睹自殺。影片徐徐落幕之時,回到伍爾芙投河之前的鏡頭,她在黑夜中堅定的直視著我們,目光迥然——直面生活,了解它的本質,然後,把它拋在一邊。自我不是那麼容易完成的,當周圍人的愛成為牽絆之時,該如何自處?伍爾芙的選擇是不能妥協,她的鮮明個性及「視藝術為一切」的如痴如狂,足可理解她的投河舉動。但布朗夫人的自殺卻讓我琢磨許久。同樣是家庭主婦的出走,比起《玩偶之家》里各種激烈因素促使女主人公的覺醒,她的家庭並無明顯衝突。但細看多遍,才發現在她那平靜容貌下巨大的隱忍——丈夫上班了,一天裡唯一的節目是做蛋糕,好友拜訪,那花蝴蝶一般自由的社交生活或許是她所羨慕的源頭,但她卻身患子宮惡疾,若說她是因對好友的特殊情感才在廁所中那般悲痛的哭泣,但脆弱到想要放棄自己的生命,以她對生活的追求程度來看,更像是一日不可無夢想之人的深切絕望,那是一種映射到他人身上的理想生活亦被毀滅之時的絕望。己身有孕,而面臨好友對她懷孕的羨慕,她只有一種類似羞愧的情感,她對懷孕這回事是不期待的。而對親人的冷漠疏離或許更是天性使然,她對老公的坦誠隔著廁所門後層層的偽裝,她對孩子的無情是讓那麼年幼的男孩子對她坦白愛意來獲得信任,若然分析她是靠著自己就能活下去的極端自私之人又未免偏頗,家庭從建立到維持她都不是那個主動的人,更多的她只是委婉的順從,對扮演社會角色竭盡全力。她骨子裡的叛逆之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被生活裡的瑣碎細節層層堆疊,就像好了又揭的傷疤,身無所長讓她無法像伍爾芙那般暢快盡興,但這種堆疊從拂拭不去的微塵滾成了雪球……逐漸到了崩塌極限。向內宣洩的自毀無法完成,她選擇了離開,abandon。這直接造成了理察的悲劇,那敏感的男孩子窗簾後漂亮渴望的雙眼切換成老男人佈滿皺紋瀕死的眼神,震撼無以言表。被拋棄的悲痛,母愛的殘缺,無比的聰慧,他成熟的程度早就超越同齡人,而歲月在他身上的碾壓亦毫不容情,他一生都在忘形描述吟詠自己的故事,以自我撫慰來抵抗這樣黑洞一般能將人吞噬的缺失。他愛著自我的達洛威夫人,他在小說中寫死了母親,但他所深愛的克拉麗莎又何嘗不是另一個達洛威。最終,他被愛滋折磨,無法戰勝自我厭棄,縱身躍下高樓。
    4 對於同性的近似於愛戀的深刻需求。三個同性之吻自然而然。伍爾芙和姐姐,夫人和好友,還有克拉麗莎及伴侶。都在十分絕望而疲累的時刻,袒露出來的,對同性的依戀。在男權充斥一切的社會裡,女人之間的相互欣賞和尊重,原本就是更為純粹的,何況是這樣三個格外要求自我的女子。克拉麗莎組建了自己的家庭,感情地位完全平等,她亦有能力維持這狀態,不可不謂之進步。雖然我始終感覺,理察的狀態比較像這個輪迴般故事的大結局,他是伍爾芙或者達洛威的男版投胎轉世,但那樣的結局又太過灰暗。克拉麗莎的堅強太理想化,也因此和其他人物有了距離感,她的真實在於她對瑣碎的容忍,而感情上的圓滿可為支撐,她幸運的找到了一條出路。
    5 幸福究竟是什麼?三人不約而同,在令人窒息的生活里有過十分喜悅的時刻。伍爾芙珍惜自己的丈夫及天分,克拉麗莎愛自己的家庭,而布朗夫人年老的狀態顯然表明,她對自己圖書館工作的獨居生活並無不滿(圖書館這個資訊也很微妙)。理察呢,他帶著對與克拉麗莎相遇的美妙回憶,微笑著逝去。讓我們來舉辦一個私人卻隆重的Party……想像中高朋滿座的聚會,自己乃是緊緊維繫人群的紐帶,擁有所在領域的尊重和名望,也無一人缺席。哪怕假裝自己很受歡迎,幻想卻足以令人快樂滿足。而這樣的時時刻刻,是生活長河裡令我們持續下去的動力,它必須得是純粹而高質的,迎合內心真實需要的,直面生活殘酷的正面能量,哪怕曇花一現。
    放眼現代社會,女性地位從未得到過徹底的解放,始終是弱勢群體,教育機會平等但社會地位依然要依附於男權。對許多女孩子而言,完美的狀態並不是那麼容易達到的,擁有好的事業,地位,完全平等的家庭,子女,完全能自主的生活,這該是有多困難。為什麼國人都這麼愛楊瀾呢,因為她實在是符合社會各方面的標準又完美的詮釋了自己的個性和優雅,並且完全獨立自主,在數次挑戰命運軌跡的同時成功實現了個人的華麗轉型和野心,自由戀愛挑選老公教育孩子,什麼階段做什麼事情並且做的如此出色,想到這樣的女性,哪怕是自我代入一下下,就覺得十分幸福。但我們日常的生活是一襲爬滿了蚤子的未必華美的袍,搔而不盡的癢,總有這樣那樣的牽絆阻擋住追尋自我的腳步,生活只是眼前的苟且,詩永遠存留在遠方……我想起海子的詩,總是有寂寞的日子,總是有痛苦的日子,總是有孤獨的日子,總是有幸福的日子。以幸福做結,那正是我們不管在怎樣的環境下都渴望能擁有的東西,它在每個人的心中如同沙漏般迅即流逝難以把握,但必須直面它,尋找它,得到它。然後,把因為實現它而遭遇的其他苦痛和代價,拋在一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