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那堵悲哀的圍牆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一個謊言總會帶來更多的謊言。然而,當謊言被一一拆穿後,浮現出的往往不只是真相,還有一地無法撿拾的碎片。有時候,永遠不知道真相真的比較幸福。
英嘉是一個德國女子,住在以前屬於東德的城市梅克倫堡,當她還在襁褓之中時,母親便意外溺亡,父親則身份不明。這樣的身世雖然看似淒涼,但因為外祖父母對她全心的照顧與呵護,英嘉一直過的很幸福。然而,就在2007年11月時,一個來自康斯坦茲的作家告訴她一個故事,就此打碎了她的幸福。
康斯坦茲位在昔日的西德,作家說他在81或82年教授寫作課時,遇到一個叫做安娜的女孩,這女孩在課堂上告訴大家,她原本住在東德梅克倫堡,後來愛上一個俄國逃兵,兩人相偕逃到西德,但將自己才6個月大的女兒留下。就在其他人紛紛質問她如何能忍心拋棄自己的孩子時,安娜倉惶地從教室跑走。
是的,這個安娜就是英嘉的母親,那個她原以為早已過世的母親。在質問之下,外祖父母終於承認,自己的女兒為了一個俄國逃兵,狠心拋下英嘉,雖然事後曾打過一通電話告知自己的行蹤,但之後便音訊全無,兩人為了保護英嘉,這才選擇隱瞞真相。只是,這是真相嗎?一個母親該有多狠的心,才能拋棄自己的孩子,獨自奔向更富裕的生活?該有多冷漠絕情,才能在兩德統一多年後還對自己的孩子不加聞問?
■《11月的孩子》是一部2009年的德國電影,推出於柏林圍牆倒塌20週年之際。1989年11月9日,推土機將分隔東西兩德的磚牆推倒,讓許多被歷史活生生切割開的家庭得以重聚,然而,仍舊有許多破碎的人生、離散的感情,再也來不及彌補、再也無法縫合。《11月的孩子》是青年導演克里斯蒂安-斯沃剋夫的首部電影長片,講述的便是這麼一段因為兩德分離而造成的生命悲劇。
整部影片由三條故事線構成,一條線是英嘉尋找母親的旅程,一條線是每個當事人的回憶,另一條則追隨著最初找上英嘉的那位作者,由他的視角、從文學寫作的立場,來剖析英嘉尋母的過程和背後的意義。從本質上來說,《11月的孩子》可以說是一部公路電影,故事開展於英嘉尋母的過程之中,其特別之處在於,每一個牽涉在裡頭的人,都說出一些真相、也說出一些謊言,而每個人說出的真相,都揭穿了前一個人的謊言,而自己說出的謊言,則又被後一個人給揭穿。
■無論真相有多殘酷、無論母親如何殘忍,英嘉都決心要找到安娜,親耳聽她解釋為何要拋棄自己、為何絕決不聯繫。於是英嘉先是在家鄉找上母親昔日的同性好友,之後又在作家的幫助和帶領下,來到康斯坦茲找到那個和母親一起逃出東德的俄國逃兵尤利,而尤利又指引英嘉找到一個叫做亞歷山大的醫生,說安娜在抵達西德後便投向家境殷實的亞歷山大的懷抱,而這位亞歷山大也是英嘉的親生父親。
一點一點地,故事終於被拼湊出來。1980年時,安娜偶然遇到一名遭到大肆搜捕的俄國逃兵,安娜不僅將這個叫做尤利的男子窩藏在家,還愛上了他。為了尤利的生命安全,安娜聯繫了自己往日的愛人,一個已經前往西德、叫做亞歷山大的富家子,請求他出手幫自己和兩人的私生子逃離東德。亞歷山大對安娜懷有感情,自然是義無反顧地出錢出力幫助,但他事前並不知道有個俄國逃兵尤利、更不知道安娜已經愛上尤利。
安娜原本是要帶著英嘉一起逃跑,然而臨行之際,襁褓中的英嘉卻發起高燒,絕對無法承受一路的艱辛。在進退兩難之際,尤利承諾一到西德,立刻設法讓人將英嘉接出來,安娜這才忍痛將孩子交託給自己的父母,並騙他們說自己要出門去給英嘉買藥。但是到了西德之後,尤利竟然拋棄了安娜,將她推給亞歷山大。對於欺騙過自己的安娜,亞歷山大是又愛又恨,但他確實有心要將英嘉接出東德,畢竟這是自己的親生女兒。
然而,不管是寫信還是打電話,安娜的父母都不回應,連她的昔日好友也都不敢和她有所聯繫,畢竟當時的政治環境複雜,安娜這麼一個叛逃之人,親人朋友都急於與她切割、劃清界限,以求自保。即使透過正式管道進行申請,只要安娜的父母不承認和她的關係,不同意讓她接走孩子,她一點辦法都沒有。
站在柏林圍牆的這一頭,安娜所愛的每一個人都遺棄了她,她心裡滿滿裝著對女兒的思念和拋下女兒的內疚,如果親人們能給她一個簡短的資訊、哪怕只是一句話,她都能重拾繼續等待的信心。但是沒有,每個人都害怕、每個人都自私,每個人都棄她於不顧,任由思念和內疚齧咬撕碎她的心。安娜終於再也扛不住,她崩潰了、發瘋了、痴呆了。
1982那年,亞歷山大將安娜送進精神病院,對著如今站在眼前的英嘉,他承認自己懦弱,承認自己早已無法面對安娜對女兒的瘋狂思念,承認自己當時因為將安娜送離身邊而感到鬆了一口氣,承認自己剛開始去探望安娜時會忍不住哭泣,也承認自己很快就不再去探視安娜,連柏林圍牆倒塌後也無法鼓起勇氣回頭面對這一切,無法鼓起勇氣將英嘉接來和安娜團聚。結果安娜被關在精神病院的小房間內整整十年,直到1992年以自殺了斷自己的生命為止。
■英嘉是帶著恨意和憤怒展開旅程的,她無數次想像母親因為滿足於榮華的生活而忘了自己,無數次想像母親會在自己面前羞愧無語,她絕沒意料到,事情的真相會是如此的悲涼。1992年,安娜自殺後,亞歷山大曾經去信通知她的父母,但信被原封不動地退回了。雖然柏林圍牆已經被拆掉,但他們仍舊沒有勇氣面對自己心裡的那堵牆,不願意承認自己曾經背棄自己的女兒、冷硬地割斷她和自己之間的臍帶。即使在英嘉得知母親拋下自己去到西德,他們還是選擇用更多的謊言來包裝最初的謊言。
尤利和亞歷山大也都撒了謊,英嘉和安娜長得一模一樣,在見到她的那一刻便知道她是誰,但兩人都試圖否認,都試圖推開上門尋找母親、尋找真相的英嘉,因為他們心裡都有著無比深沉的罪惡感。就連開啟一切的那位作家也說了謊,他一直都知道安娜人生故事的真相,卻站在一旁冷眼觀察英嘉如何面對一個又一個的謊言,如何承受一次又一次謊言被揭穿後所帶來的打擊,只為了能夠寫下一部最為真實的作品。人們常常聲稱自己是出於保護對方的心情才說謊,但其實,人們說謊大部份時候都是為了保護自己。
■《11月的孩子》片名當中的11月,指的便是柏林圍牆倒塌的時間,片名代表的是因為柏林圍牆的阻隔而遭受傷害、留下悲痛的人。安娜和英嘉的故事呈現出的是那個時代對人心和人性的摧殘,對命運的無情捉弄,不僅提醒大家不要忘記這段悲傷的往事,也溫柔體諒那些有待修補的殘缺。作為導演的首部電影長片,《11月的孩子》在故事創意和感情傳遞上有出色的表現,但在手法上不免有些匠氣,當中作家那條故事線,多少予人刻意而為的生硬感覺。
相比於安娜的遭遇,英嘉的處境更讓人感觸良多,如果能夠為母親選擇不同的結局,不知道她是寧願母親自私絕情地拋棄自己、忘情於富裕舒適的生活,還是寧願母親因為深愛自己、思念自己而承受發瘋、自殺的悲慘命運?我自己更寧願是前一種結局。很多遭受感情創傷、遭到愛人背叛的人,不免在心裡留下難以磨滅的恨意與憤怒,但回頭想想,這未定然是最好的安排,畢竟故事如果不是這樣結束,有可能走向更悲慘、更難以承受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