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那一夜,青春褪色--Bleak Night

守望者/寒夜/青春夜行(港)

7.2 / 1,313人    116分鐘

導演: 尹成賢
演員: 趙成夏 李帝勳 朴正敏 徐俊永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2011-07-11 07:18:58

荒涼之夜,青春之殤。




自07年開始,韓國電影學院就設置了一個類似獎學金的獎勵單元,以三部短片,一部動畫片為門檻,選拔優秀的新晉導演。入圍者將獲得一年的課外時間,一億元韓元以下的資金,用於拍攝自己的畢業大戲。本片導演尹成賢便是這名幸運兒,而《守望者》就是他用五千萬韓元(約30萬人民幣)的獎金完成的長片處女作。

面對「青春」這樣一個龐大的主題,影片依舊討論的是「成長迷茫」,卻明顯區別於那些著力描寫青春期騷動的《夢精記》、血腥與暴力並存的《火山高校》、抑或是關於「未婚先孕」一類未成年禁忌話題的《珍妮朱諾》。導演尹成賢並沒有過份渲染這些本可以成為電影噱頭的東西,而是通過讓死去少年的父親尋找兒子死因的過程中,一步步挖掘出當今社會帶給青少年們的反作用力。在這個情節的設置上,與之前旬報第一名的《惡人》頗為相似——「誰是被害人?誰又是加害者?」這樣的謎題作為本片最主要的線索,不僅成為了片中父親心中最大的疑惑,也成為了從始至終一直糾結觀眾內心的可怕漩渦。

影片開場7分鐘,導演用散漫的景深鏡頭以及毫不安份的手搖感穿插在時間差之中,交待了三個少年之間的表層化矛盾,而隨後「父親」趙成河的出現則暗示了兒子「基太」已經去世的事實。當觀眾還在疑惑基太是如何遭遇不測時,導演卻依靠著戲中父親的追查帶著觀眾打開種種疑惑,只是,作為死者生前摯友的「見證人們」,在面對不同問題上的「供詞」總是存在相當大的矛盾。對待不同的陳述,不只是父親要做出艱難的判斷,戲外的觀眾也需要做出一定的選擇。

孤獨與叛逆

年少時期的叛逆,多半來自於那青春期時莫須有的孤獨感。當然,家庭總是為這份莫須有增添了一個可靠的支點。基太就是這樣一個少年,家庭對於自己的疏遠,讓他不得不依靠暴力博得其他人的另外一份特殊的關注,這也正是他對待孤獨感特殊的反抗方式——只想發出聲音,尖利而響亮的聲音,可不知這只是零散的音符,並不能成為吶喊的旋律。基太在學校的蠻橫無理,成為了死黨背叛的主要原因,卻沒人考慮叛逆的背後,究竟還存在著什麼。
當唯一讓基太感覺到溫暖的友情被詆毀時,他並沒有選擇與孤獨作戰;當低聲下四的討好並沒有被理睬時,他硬生生地選擇與孤獨對峙。終究,百熙突如其來的轉校,更是擊垮了基太脆弱的神經,他越是渴望交流,越是極度失望。他的交流幻想,已經熄滅,撩開帷幕眺望,他已經看到了自己的死亡。

嫉妒與背叛

當擁有的東西受到威脅,嫉妒像一種條件反射,成為了一種用以禦敵的分泌物。正是這種源於本能、接近原始的力量打破了基太和百熙的感情防線。本是出於好意的聯誼活動,百熙暗戀的女孩卻對基太表露了愛意。友情在此刻受到了愛情的衝擊,可以從百熙的眼神看出,他嘗試性的隱藏嫉妒,但青春中的嫉妒太過堅硬,也過於熾烈,唯恐觸碰內心陰暗面的同時,卻早已被其灼傷。
因為愛,所以嫉妒;因為嫉妒,所以背叛。在青春這個如玻璃易碎的日子裡,少年們顯然沒有接受考驗的勇氣。而基太這個粗糙的、直來直往的男孩子,居然當著百熙的面,不解風情地拒絕了女孩。這一舉動,著實戳傷了百熙的自尊心,更點燃了他心中背叛友情的導火索。此刻,百熙開始用背叛友情來捍衛自己的尊嚴——在基太吹牛的時候,表現出一副鄙夷的表情,並與他人談及基太的家庭狀況。在影片中,導演並沒有直接展現基太生長在怎樣的一個家庭,但顯然,家庭是基太心中無法觸及的底線,也正因為百熙這次無意的挑釁,勾起了基太心中的怒火,促使了雙方關係的進一步惡化。其中,導演並沒有明確的劃分誰對誰錯,只是用一種蒙克式的吶喊,力量幽微地表現這對少年感情上的愈漸愈遠。

謊言與逃避

百熙離開的日子裡,在基太心中,孤獨變成了長明燈,而朋友卻像是被拆掉的舊房子。最好的朋友背叛了友情,連聯絡都很輕易地被終斷。隔開一段不長不短的距離,那些曾經一起揮汗奔跑打棒球的人變成了捉摸不透的陌生人,使得基太不知怎樣去恰當表達自己的感情,為了維持尹東這最後一棵救命稻草,他選擇了用散佈謠言換取朋友的尊重。恰巧,謠言讓尹東產生了動搖,而這樣的動搖又換來了尹東女友對於生命的動搖。那些無法在陽光下晾曬的、無法清理乾淨和坦然面對的,同時又無法擺脫的沉淪之感,幾乎穿透了電影中每一個少年的青春期。這種難以言喻的失落,也迫使每一個人不得不選擇逃避——百熙轉校,尹東退學,基太去世。
值得一提的是,火車站台是片中出現三次的場景。只是,隨著情節的推進,少年們無聲無息地離開了那裡,只剩下那些個無比漫長卻無比快樂的棒球時光。


本片名為《看守者》,影片卻自始自終都未出現這一形象。一個看似並未出現的角色,又似乎存在於影片之中和影片之外。少年的死究竟是誰造成的過失,我們無從得知。而沒有答案的結果,更像是現實生活中時常上演的事實。有些東西就是這樣,失去了就不會再回來,正如本片在去年釜山電影節中的另外一個英文譯名「Boys Into The Night」,黑暗中的少年們,在恆久的孤獨中肆意地揮霍著青春,追隨著一種消逝而去,迷失再迷失,失去成為重複無度的主題,而真實的擁有從來沒有兌現。你與我,塵世間,熙來攘往,無所依附,現實的鏡像之後有突破不了的困境,有自殘,有歇斯底里,有醜陋。所幸,還有吟唱與聆聽留下來。在所剩無幾的青春期中,孤獨本身,就是聆聽自己。有多少種方法丟棄,就有多少種辦法補救,有多少種方法失憶,就有多少種方法維修。

我想,導演尹成賢拍此片的意義也正是如此吧。




PS:其實隱約覺得 基太那麼在意百熙 是因為愛呢 ╮(╯▽╰)╭


JULY.10

LC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