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460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花的力量

2011-07-11 09:47:52

僅靠真誠是不夠的——評《鋼的琴》



        我知道一旦要說國產電影的不好,尤其是小成本電影,立馬得有人跳出來說,大談要支持國產電影云云的一套屁話。這套屁話的核心觀點其實就一句話,國產小成本電影不能批評,罵了就是不支持,就是拆國產電影的台。照著這種邏輯,中國每年拍一百部《奸黨大爺》,既不讓你評論,也不讓你打分,國產電影就已然登上世界電影之巔了。

    對一部文藝作品,只能頌揚,不能批評,這種討論有不如沒有。禁錮言論,表現出來的永遠不是強大,而是心虛。對縣裡大片適用,對小成本小片同樣適用。真的想要支持國產電影,請掏自己的錢買票去影院裡看看,而不是拿著片方給的車馬費和五毛一帖的酬勞,寫一些連自己也不相信的影評忽悠別人去影院花錢買票,或者刪掉於己不利的言論。這你媽的不叫支持,這是黑中國電影呢。您透支完自己那點已經是負值的信譽也就罷了,還要透支中國電影的信譽,真把觀眾當白痴啊?

    是為前言,不喜歡的趕緊關網頁吧。

-----------------------------------------------------------------------------------------
    
     《鋼的琴》拍的有多不容易,我之前就有耳聞,好在張猛導演在見面會沒刻意強調這個。導演拿作品說話,就和球員拿成績說話一樣,真別解釋,非得最後把兜底的那句「你說踢的不行,要不你上來試試」整出來,這是挺沒意思一事兒。

    真的是作品,就要用作品的標準來衡量討論。對於有多少錢辦多少事兒的技術細節來說,中國觀眾也從來沒苛求過,所以不打算多說。建議張猛導演下次可以換個攝影了,一部影片下來真讓人看著舒服的鏡頭,都能數的過來。

    小成本電影最要勁兒的地方,就是創意,說白了就是紙面作業,劇本、台詞、人物塑造要出彩,這些不用依靠錢,但絕對是影片的賣點所在。觀眾就是奔著這個來的,這些不出彩,僅僅靠誠意恐怕不夠。換句話說,您有誠意,要用影視語言表達出來,觀眾才能接受。

    而這方面,正是《鋼的琴》的軟肋,這才是要命的地方。先不說新導演第二部作品就上群戲,這個難度有多大,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這個不必然,不過從結果來看,群戲中能讓人記住的角色幾乎沒有,多數人物是紙片式功能單一。也不說從頭到尾貫穿音樂的問題,讓人懷疑這部電影根本是一部大的MV串燒。

    先說影片的定位,基本上是走小人物喜劇路線,但缺乏讓人開懷大笑的場景,影片所有的幽默都在預告片裡耗盡了,這實在是很悲哀的一件事。無論是葬禮上的步步高樂曲還是隔壁老王的葷段子,都已經在網上被嚼成渣了,不是新鮮料。而通過前後場景串聯,造成的情景錯位的喜劇根本沒有出現。電影最能製造笑料的地方,卻沒有笑料,如同一部影片把自己定位為不好笑的喜劇,別告訴我,這是正經八百的在搞笑嗎?
    
    再說影片的主題,要表現的肯定是面對生活頑強不屈的工人們。可在影片中,我們的主人公們表現出力量的時候,在幹什麼呢?不是在電影院裡追逐小流氓,就是在運料車上拗造型,前者很賈樟柯,後者很孟京輝。

    很賈樟柯那段還算電影,不過這種段落表現的是街頭混混好勇鬥狠,和工人的頑強不屈不搭嘎。孟京輝式段落表現工人力量的主題對了,不過表現的地點錯了,這種形式只能生存在舞台上,用在電影上怎麼看怎麼傻,這種形式感極強的東西和影片要整體寫實的調子可以說格格不入。
    
    不幸的是,戲劇導演出身的張猛導演,切實的以為電影化手法就是戲劇舞台化手法,在影片中大量套用這種方式來表現事件,並加上貫穿始終的音樂,讓我這個觀眾在入戲和齣戲中不停的折返,這種強烈的抽離感終於失去了對影片人物的認同。而更令我吃驚的是,張猛導演竟然認為這是他的特色。

    我總覺得,有藝術追求是好事,有情懷更是好事,但是前提是您先把踏踏實實把故事給我們講完整了,這之外您的情懷隨便講,就怕故事沒有只剩下情懷了,這一腔子的心肝肺下水哦,太騷氣,吃不下啊!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