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460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滿囤兒

2011-07-15 16:32:04

《鋼的琴》:讓人笑著哭的魔幻


文/滿囤兒


        導演張猛談及新片《鋼的琴》時曾經定義其為「帶有魔幻現實主義色彩、黑色幽默元素的溫情喜劇電影」。從我們看片過程中又哭又笑,笑著哭,哭著笑的怪誕反應可以看出,這個「魔幻」定義還是相當準確的。張猛延續了其處女作《耳朵大有福》關注底層人們生活的基調,從生活細節中挖掘幽默元素的風格,進一步挖掘了人際間的情感,同時對時代變遷進行了一定的深入反省。


        《鋼的琴》雖然由韓國著名導演郭在容監製,技術班底也有很多成員來自韓國,但是其拍攝地點選在了東北老工業基地----鞍鋼,大部份演員也都是東北籍。如此一來,本片可謂是一盤地地道道的東北菜,讓每一個中國觀眾都感到親切無比。顯然,無論是王千源的表演,還是影片故事的感人,抑或是喜劇和幽默的趣味性,本片都超出了國產同類影片一大截。這種極具生活氣息的親情、友情,放在被誇張了的幽默里,沒有那麼悲傷,卻依然觸動觀眾的心靈。於是便有了讓人笑著哭的魔幻效果。


        小到家庭,大至時代。


        女兒的一句話:「誰給我一架鋼琴,我就跟誰過。」令陳桂林(王千源 飾)不得不想盡方法去弄回一架鋼琴。在借錢無門,偷鋼琴又因為太沉搬不動之後,他萌發出自己做鋼琴的念頭。於是,在眾多一樣下崗的前工友們的幫助下,陳桂林等人竟然用冰冷的鋼鐵做出了一架火熱的夢幻鋼琴。這個故事如果是用文字或語言來轉述,一定會從受眾那裡得到「太扯淡了」、「太玄乎了」之類的評價。可是細緻入微的鋼骨架鋼琴的製作過程,被導演通過一格格的動態影像呈現了出來。親眼所見之後,觀眾不僅接受並不斷地回味這個故事,還體味出了故事背後的故事----在對抗時代與生活的束縛的同時,他們最終贏得了自我的尊重。影片講述的不過是一群小人物的幽默與艱辛,觀眾視聽所感的,已經上升為一段段令人動容的親情和友情。


        揭開故事,影片其實涵蓋了兩層主題:第一層,是陳桂林的家庭故事,講述一個父親為了留住女兒而做出的種種努力,為的就是彌補自己在家庭職責上的缺失;第二層,是陳桂林和工友們對時代的一種挽留,講述了這些因為時代發展而失掉了自己原本鋼廠工作的工人們,藉著做鋼琴的契機,重新回到了自己曾經揮灑青春的鋼廠,重新操起了自己傾注心血的工具,對一個逝去時代的追憶油然而生。影片對這兩層的講述都做到了比較成熟。情感上的起承轉合也都比較充分,讓觀眾接受起來很順暢,也很投入。既有家庭的小糾紛,又有時代的大變遷,自編自導的張猛對本片的藝術野心還真是不小。《鋼的琴》的故事雖然是完全原創,但是其關於家庭境況和時代環境的設定都是很符合現實也很符合邏輯的。能夠做到讓觀眾感同身受,是張猛作為編劇的功力體現。


        影帝領銜,眾皆出彩。


        頭頂東京電影節影帝等頭銜而來,王千源的表演自然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從影院爆發的陣陣笑聲和觀眾聚精會神的表情我們可以看出,大家很認同王千源和一眾演員們的表演。因為導演非常注重生活化,所以本片中所有角色的性格、行為、台詞都是非常具有生活化氣息的,只不過是將生活中幽默的一面、苦中作樂的一面進行了一定的渲染。隨著劇情的推進,雖然陳桂林的眾多前工友里沒有一個是觀眾所熟識的明星,但是他們每個角色身上所帶有的特質性性格會漸漸顯露出來。導演為每個小角色都分別設計了一些小戲,並通過陳桂林進行串聯和調解,將這些看似大眾臉的小角色一一分辨開來。觀眾的性格、喜好和生活經歷各有不同,於是偏愛的工友可能會有差別,但是工友們各自的標誌性個性,都是會令每個觀眾印象深刻的。


        可以說,在王千源的帶領下,這一幫子非明星卻很優秀的演員,塑造了一個小人物群像。這群小人物都有共同的經歷:從國有大型煉鋼廠下崗,因此他們作為一個整體便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縮影。雖然面對同樣的生活困境,可是他們每一個人應對時代變化的心態卻大不相同。有的人積極進取,從回收廢鐵中發家致富;有的人利用手藝做起配鑰匙的小生意,把自己封閉了起來;有的人渾渾噩噩,靠打牌消磨時光,還時不時做些小偷小摸的勾當;有的人樂觀面對生活,始終笑對貧賤。王千源和這些演員,不僅演出了這些角色間的境遇區別,甚至還通過導演特意安排的小戲,表現出了角色間的性格區別。觀眾知其然,並且也能想到其所以然。這麼貼近角色,貼近時代,貼近生活,演員必須有和導演一樣敏銳的社會觀察力啊。


        東北幽默,全國共賞。


        在中國,要說最有認知的方言,非東北話莫屬;要說在生活中最具幽默細胞的人群,也非東北人莫屬。隨著趙本山等東北小品演員連續多年在春晚上大放異彩,東北方言、東北幽默跟著東北小品、東北二人轉的步伐,迅速被全國觀眾所熟知和接受。東北人天性就很豁達樂觀,平時聊天就經常你來我往地鬥嘴。即便是最普通的農民、工人,在生活中也常常飆出很有智慧的話來。於是,本片裡那一群東北漢子聊起天來,真的是趣味十足,讓觀眾樂不可支。影片很少去主動惡搞、顛覆或扮丑,常常是先發生一點兒生活中的小事,然後利用角色對該事的「另類」反應或「獨到」見解,來營造幽默效果,讓觀眾感到極其自然和生活化。尤其是這種事往往是負面的,而反應和見解呢又往往是被樂觀的心態扭向了正面的,這種反差就造成了笑中帶淚,含淚而笑的效果了。


        影片在某些特定段落中,利用了一些誇張的喧鬧的手法,營造了一種理想化和魔幻化的效果,完全具備了商業片該有的視聽效果。比如王千源和秦海璐的一段飄雪演出、眾人打造鋼琴時的快速剪輯、大功告成時的熱舞慶功,都是極具視聽感染力的拍攝手法。豐富多變的拍攝技法配上的卻是極其簡陋的場景、服裝、道具、化妝,這種於貧窮生活中對精神層面的追求立刻帶出更為辛酸的悲喜感。在這種強烈的反差畫面中,我們既看到了一種讓自己發笑的趣味,又看到了一種讓自己感動的頑強的生命力。所謂「讓人笑著哭」的力量,便源於此。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