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460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Zitsunari

2011-07-16 07:43:35

懷舊的90年代和90年代的懷舊


很顯然《鋼的琴》故事背景設定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儘管張猛在一次訪談時說沒有刻意限定年代,但以下幾個細節可以證明我的猜想:

一,王抗美的名字顯示這個人物生於1950年左右,在片中他和主角一樣40齣頭。張猛的前作《耳朵大有福》里范偉演的主角也叫王抗美。

二,淑嫻借給陳桂林的一疊人民幣——以常情常理來說,肯定是百元而不是其它的面值——片中它們是青綠色而非後來的紅色。

三,公安的制服。

四,所有人的衣著、室內的佈置風格等等。

張猛顯然是個有情懷的導演,他兩部作品的精神世界其實是一以貫之的,就像王抗美這個名字分別出現一樣。只不過前作《耳朵大有福》里,王抗美要獨自去面對整個社會的改天換地,他的精神孤獨無處排解,在結尾,他孑然的身影騎行在夜色中,唱著毛時代的革命歌曲並漸漸消失。而《鋼的琴》裡的陳桂林卻並非一個人戰鬥,當他在盛怒之下指責淑嫻「你們都一樣,太現實」時,立刻遭到後者一連串的辯駁——事實上淑嫻、汪工、另一個王抗美、胖頭、二姐夫、快手一干人等也確實和陳桂林一樣,都是被90年代的二次改革急速邊緣化的難兄難弟。破敗的鐵西區,荒廢的煙囪,過時的蘇聯歌曲,還有跟現實較勁的中年男女(那架鋼的琴就是明證)。汪工也許是一個特例,他是這群人的父輩,卻比他們更加跟時代格格不入——無論是在哪個時期,而且他還部份象徵著毛時代的一些記憶,以致於足夠資格成為他們的精神領袖,而在社會主流看來,他恐怕不過和煙囪一樣毫無實際作用,頂多改造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有一個場景像徵意味很濃:這群徬徨失意的中年人,有人失去了女兒,同時有人火化了老父。這個情節指向非常凝重的現實。50後是非常與眾不同的一代人。他們青少年時期被革命化的宣傳煽動,到1976年是第一次理想破滅;十餘年的自由化洗禮之後,精神軌道再次被強力扭轉;進入90年代尤其是1992年之後,50後們開始正式分化,極少數原先就有背景的人機敏地把握住了權力以換取資本,或者乾脆空手套白狼白手起家,而更多的人則在還沒有來得及對這個醒來的國家作出反應時,已經被洶湧而來的二次改革浪潮所吞沒。尤其是那些在早年曾對自己工人階級身份引以為豪的人們,一覺醒來卻發現自己已不再是國家主人,甚至連寄食階下的資格都沒有了。

父輩的革命理想離他們漸行漸遠,兒女們早熟的新新世界他們也無法走進。這就是絕大多數50後的悲劇,他們激進過,最後卻成了守舊派。紅色的青春無處再覓,光明的晚景終成畫餅,王抗美也好,陳桂林也好,也許還有你我他的父輩,他們都是時代的棄兒。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