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572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再見列寧

2011-07-17 20:07:49

一曲工人階級的輓歌


我打小在城南一隅的化肥廠長大,升高中那年才舉家搬往市里。廠里居民區與廠房設施相距甚近,身為雙職工子女,童年有大把大把時間是在化驗室度過的,那也是我母親上班的地方。我終日埋首在試紙和天平里,卻沒成為中國的拉瓦錫,倒成了貪戀媽媽趁領導不在用單位烤箱烤山芋的小饞貓。九十年代末國企改制破產,我變成了下崗職工子女,朱鎔基變成了我爺爺最痛恨的國家領導人,化肥廠變成了誘發職工疾病的罪魁禍首,以致每逢在廁所嗅出刺鼻的氣味,心裡便十分清楚這同兒時廠里生產化肥排出的氨氣別無二致。年富力強的紛紛出走另謀出路,留守的只剩獻完青春默默無聞的老職工,伴著破敗不堪的廠址,置身於周邊竹筍拔節般的商品房,如同一個歷史的違章建築。

《鋼的琴》開場後第二幕,兩根聳立的煙囪吞雲吐霧,一副再典型不過的工廠圖景,霎時讓我倍感親切。故事發生地遼寧鞍山(片中絕大多數車輛掛著遼C車牌),一座典型的工業城市。隨著男主人公陳桂林應家屬要求把葬禮演奏曲目《三套車》換成了降B的《步步高》(「不能讓老人家走的太沉重」),比起題材近似的《立春》(背景是內蒙古包頭),本片的喜劇特質更趨亮色。兩者的差異,就彷彿《光豬六壯士》和《剪刀手愛德華》。於是乎當陳桂林告訴自行車后座已不能言語的父親他前妻回來的消息,說她「生活很幸福」,因為「找了個賣假藥的」,「終於過上了她夢寐以求不勞而獲的生活」,黑色幽默下其實並無多少針砭時事的鋒芒(本片的時間背景也是近十五年前了),更多的還是紓解身處困境的自嘲。

這也就不難解釋頗具現實主義風格的本片緣何能通過審查了,哪怕片中直接提及按手印寫聯名信,那指涉的也只是前朝,本朝自然大手一揮予以通過。不敢說這是不是導演張猛暗度陳倉的機巧,在他上一部作品《耳朵大有福》,主人公一介退休工人王抗美,有這麼一段話:「這時候喝酒啊,就是新聞聯播就酒,國內新聞喝一瓶,國際新聞喝一瓶,剩下兩瓶重播時候喝。」「那你這酒喝的太有意義了。」這看似對主流意識形態一本正經的歌頌,從王抗美這樣的小人物嘴裡說出來,荒謬的意味是遮蓋不住的。《鋼的琴》里,也有這樣花用官方話語模式的台詞——陳桂林在二姐工作的理髮店裡聽聞二姐夫眼高手低,恨鐵不成鋼地說:「這怎麼行,姐你跟姐夫說,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才能解放自己。」此時鏡頭轉向窗外,一個鐵鉤慢慢悠悠把陳桂林掛在自行車把手上的一條豬肉給勾走了。

《鋼的琴》說的是小人物的故事,片中出現的那些角色,無不是活靈活現:有打一毛錢還偷牌,下崗後終日混跡牌桌舞廳的胖頭;開過了里財務科保險櫃,如今洗心革面配鑰匙的快手;草台班子樂隊的台柱,陳桂林的相好淑嫻;看上去有點黑社會背景,指揮工人挖廢鐵塊賣錢的季哥;喪偶,如今跟淑嫻打情罵俏的王抗美(導演是在向自己前一部作品致敬嗎?);因為南方木工比北方吃香,賭氣不願幹活的二姐夫;早年留蘇,為了一個俄羅斯姑娘而終身未娶的汪工。曾經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工人階級。

故事的主線把他們重又聚到一起:從無到有造出一架鋼琴,幫陳桂林在與前妻小菊離婚後留住女兒小元。一群被時代所欺凌和損害的人,以此證明白己的尊嚴和價值。故事行至於此,已不啻是部風格化的喜劇。炸煙囪和造鋼琴這一「破」一「立」,是對昔日被官方話語一再揄揚,現今卻飽受口惠而實不至之苦的工人階級困境的綜述——煙囪高聳入雲,如今卻要被定向爆破,舊有的所謂「工人階級為基礎」的意識形態大廈不也同樣轟然坍塌了嗎;而孩子所預示的未來,卻因為陳桂林買不起一架鋼琴就要被前妻帶走,這不正是普羅大眾都會面對的冷冰冰現實麼。而造出一架鋼的琴,用淑嫻的話說:「你就是把琴造出來也留不住小元!」,那造琴的意義何在呢?

儒雅的退休老工程師汪工在造琴前簡要介紹了鋼琴的歷史:「鋼琴起源於法國路易十四時代,全身有八千多個零件,被稱為『樂器之王』。」也就是說,鋼琴原本是西方的樂器,而指導陳桂林造出這一架鋼琴的,是一本蘇聯人所著述的《鋼琴製造》。寓意至此便十分明白——因襲蘇聯模式而成的「新中國」,又何嘗不是一架鋼的琴呢?這是我們無從否認的過去,雖然有諸多黑暗的淵藪,但也不乏可以再加工的材料。就像陳桂林造出的這架鋼琴,原料不也正是從廢棄的廠房地下挖出的當年「大煉鋼鐵」時期遺留的廢鋼嗎?造琴造到一半,陳桂林發現撿來的木頭都不符合需要,這一缺陷沒有打斷他的進程,而是果斷絕定改成全鋼結構。我們歷史或曰文花上的所謂「劣根性」固然不容粉飾和迴避,但更不能以此就停下另闢蹊徑走上普世價值的道路。起源於西方的鋼琴,奏出的樂音是沒有國界的。影片的最後小元用他爸爸和工友們為她打造出的鋼琴,演奏出一曲工人階級的輓歌。這一彈雖不能解去千般愁緒,但至少它的尾音,是未來中國的前奏,值得為之屏氣凝神,用心聆聽,或許希望,就蘊涵其間。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