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460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賊

2011-07-18 03:38:09

鄉愁是韻


當鏡頭仰望桂林和他失語的父親,濃郁的夕陽下,斑駁的磚牆與高爐宣告了這片老工業基地的遲暮。桂林用自行車馱父親回家時的那段自語,是一個失敗者在大時代變革中僅有的維繫自我尊嚴的方式,可笑、狹隘,卻又令人心酸、悲涼。那隻以接婚喪嫁娶之類私活為職業的小樂隊,更像是某種理想姿態的縮影,周邊人物設置也多跟這個樂隊自身有關係,當然,這個理想幾乎是與音樂無關的,那是對命運的一種不順從。明知潮流將至,卻又不甘隨行。而片中也始終瀰漫著這麼一股不甘的情緒。當然,這份不甘里有一定懦弱的成份。

90年代,國有企業改革讓東北這個老工業基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工人下崗與企業重組令許多人離開了他們曾以為可以養老至終的工作崗位,而人們在這樣的情勢下被迫做出了他們人生又一次重要選擇——如何活下去!東北與第一批改革開放的特區不同,它從建國伊始便是以重工業為主要經濟構成的地區。我所出生的城市,幾乎是被一個鋼廠補給活的。這裡的人們習慣了集體語境,他們的身上早已深深印下了集體主義的烙印。脫離了這個語境,他們個人的生存能力需要重新培養、學習,這對於當時拖家帶口的工人來說,是怎樣一種艱難?毫不誇張地說,這場變革的影響,直到今天都沒有完全消退,只是在新的誘惑和機會面前,人們已經無暇回顧,新的生活早已經開始,而過去的疼痛,更是被習慣擱置於過去……

而這樣一個影片的出現,毫不費力地將歷史推回到時代的原點,這是令人觸動的原因。在小人物的傷感背後,是導演超越自身的情懷。當底層這個詞被懷有各種目的的創作者濫用得有些變質的時候,慶幸的是還有人對這個群體抱有真摯的誠意。也許是我被個人的情緒所左右了,那個年代的重現已讓我產生了一種猶如鄉愁的感受。

大量蘇聯歌曲的出現,憂傷的調子已然鋪排得滿滿蕩蕩,而其間大量的自嘲和幽默,則緩解了變革之痛。當桂林的老父親去世,工友馬上成為『單親姥爺』的時候,宣告了過去的結束,而新的一切以一種未知的姿態被接受了,這中間的緩衝來源於他們試圖最後完成的一次全力以赴抗拒,以瘋狂的投入來完成鋼的琴的製造,用這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來證明白身的存在感,執拗地將生活寄託在一個大而無當的夢幻之中,得過且過,苦中作樂。

桂林作為片子的主角,他的困惑亦是這個城市所遭受的困惑,當秦海璐所扮演的角色對他表示出一次次邀請的時候,這個中年男人的拒絕包含著小心翼翼和顧慮重重,當秦海璐與同樣做飯的(援朝?)產生了情感糾葛的時候,他積蓄已久後的瞬間爆發後,隨即就被自己否定了。在那個充滿男性氣息的城市和工廠里,一個人的慾望與自信卻被輕易地稀釋,而這個稀釋又是如此容易地被接受。人的渺小在時代面前可窺一斑。

當那架鋼的琴搬到空曠的廠房裡女兒面前的時候,理想與現實終於有了一次巧妙的對接,可惜那不過是一次善意的緩衝,其結果的可笑,證明了這一切不過是一次自我原慰。最終,桂林放棄了女兒的撫養權,心甘情願地放棄,像是一根燃燒到最後的煙,雖有光亮,卻已不足惜。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