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572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慕容天涯

2011-07-18 05:58:29

《鋼的琴》:高手在民間


《鋼的琴》:高手在民間







■文/慕容天涯

 

看《鋼的琴》之前,觀看是源自對華語佳片的期盼,看《鋼的琴》之後,這種相遇成為了一種必然。

對於電影而言,它的兩種類型已然被做到了極致。以好萊塢為代表的《變形》系列走眼,工業流程嚴謹,視覺刺激到無極限。而導演張猛這一派則與賈樟柯和顧長衛等人趨近,他們的電影走心,看似鏡頭不動聲色,卻絲絲入扣沉到骨子裡。

所以《鋼的琴》成為了第二種極致,對於人性與生活的反思,讓整部影片中的每一個細節可以輕易的佔據你觀影后的大腦,並盤踞長達十餘小時。讓你時刻感覺電影原來離我們如此之近。實際上,這部電影很像是《耳朵大有福》的群像版,當「范偉」成為集合生活中不同人物遭遇的這樣的個案後,《鋼的琴》在某種程度上更近了一步,它展示了一批人生活的模樣。

對於電影而言,其價值中除去娛樂之外最有力的便是還原。還原生活所產生的人與影片之間的共鳴顯得尤其妙不可言。

這片子裡的東北老工業基地像是個破敗的大舞台,由王千源扮演的離婚中年男人桂林像個導演而非主角,「工人階級」們在他的指揮下你方唱罷我登場,他們對生活的抗爭和希望不動聲色,就算想表達也是隻言片語,很快語言就被行動代替,心靈手巧的價值大於誇誇其談。

與此同時,一架「鋼的琴」卻在日以繼夜的被鑄就。

對於很多人而言,這部電影是兩極分化的。如果你陌生,片中便有著很難攻破的硬殼,那便是對於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的描述。而如果你熟悉,實際上這樣的真實影像之力量幾乎讓人為之讚嘆。本片中的景緻頗似王兵導演的紀錄片《鐵西區》,當然,只不過那一個「鐵西區」在瀋陽,這一個「鐵西區」在鞍山。前者隨著大型工廠的倒閉,並軌,收購和買斷成為回憶。如今樓盤林立已成GDP增長的主要力量。後者則依舊保留著鞍鋼這樣的國有大廠的風範,一個城市的人因為此變得幾乎人人熟稔,走街過巷依然有管道在頭頂交錯盤踞,整個城市像個風言風語風吹沙的小世界。

我喜歡《鋼的琴》,只是因為他真實的「令人髮指」,熟悉無比。

這種真實是用無數的細節累積而成的,麻將社裡消磨終日的男人女人;歌廳裡每當聚會時中老年依舊會唱起的歌曲舞動的身姿;毫不顧忌的街邊燒烤啤酒涼菜三兩小聚。當然,還有對於工人們傳神的描繪:見人便點上煙,邊抽邊說話的習慣。幹活的時候,只注重保暖抗造,不注意形象油漬滿身的工作服。還有那熟悉的鋁製飯盒,以及大口的吞嚥。再說兩個讓電影增色的細節:一是影片中不斷出現的俄羅斯歌曲,這是個比較穿越的瞬間,那一切聽起來美妙極了。二是炸掉大煙囪的那一刻。煙塵瀰散開來的瞬間我突然為這城市的一切感到擔驚受怕。天知道我們還要炸掉多少本可能回憶的東西,他們不得不離去,然後看著千篇一律的傻高層們拔地而起。

在表演上,王千源不太發力卻有著冷冷的幽默和難得的聰明。這是小人物的一種自我消解。比如在造琴之前,他對於各行各業猛人的勸說,使勁了十八般武藝。比如在面對女人時的那種傻乎乎的掏心掏肺。比如在吃午飯時,面對長鏡頭令人噴飯的號召和發令。至於秦海璐,演繹過陳果電影的她不陌生小人物的週遭往復,果然交出了演技上很是滿意的答卷。

《鋼的琴》是線性敘事的典型結構。為此,導演張猛選擇了一種聚攏而非發散的故事講述方式。本以為,以挖地三尺找廢鋼為業的江湖大哥,自得其樂紅白喜事均到場的街邊小樂隊主唱,開鎖打架不在話下的沉默青年,甚至一事無成百不堪的社會老油子們會是切入點,電影會隨之鋪開每個人的生活。但沒想到,編導只選擇了在造琴的時候展示他們為一件事群策群力的步調一致,有讓旁枝側節影響影片整體的節奏和進度。他們的不凡不在自身的生活之「放」,而在於為造琴所作出的「收」。每個人都看似不變卻已改變。主人公桂林自不必說。而那些精通鑄造、木工、油漆,車工的三百六十行工人大叔們,沒出狀元但出了高手。這高手不只是造了彈得響的琴,更創造了生活的本來面目。他們沒太多本事,就靠自己的一雙手活著,令人敬仰。

最喜歡看一群爺們兒邊叼著煙邊造琴的段落。一絲不苟的他們。早年忠於職業的本分,現在忠於自己的心。他們為小丫頭造琴的同時,像流行歌曲唱的那樣,「每個人心中都有架鋼琴」已被默默鑄就。

也許,他們造的不是琴,是生活的味兒。


 

整體質量:★★★★☆
演員表演:★★★★☆
音畫效果:★★★★
娛樂指數:★★★★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