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460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mikaholic

2011-07-18 05:59:16

被壓縮的戲劇式黑色幽默


近來老被說是「顏控」(看畫面多於看內容) 嘛可能真的是這樣 鋼的琴給我首先得印象還是畫面 也許用「壓縮」這個詞比較合適——
(1)從角度來說:90度垂直於場景的鏡頭與180度平行於場景的鏡頭
(2)從移動上來說 垂直鏡頭對應固定機位的推拉 水平鏡頭對應固定機位的橫移
(3)景別多為固定機位的中景或遠景 人物就在這個固定景別里有限地活動和 特寫正反打鏡頭在印象中只有初見汪工的時候

從上面的這些特徵讓我有這樣的感覺——
(1)空間被壓縮成一個延展性很有限的「舞臺」 並且在垂直和水平的兩種有限角度中趨向「扁平」 固定機位的長鏡頭通常都會形成「開放的空間」 因為相對於剪碎了的不斷轉變景別的鏡頭組合 長鏡頭一般會折射出更多的縱深感 但是在鋼的琴裏面通過靜止的長鏡頭 以佈景板一樣平面的廢墟般工廠景觀為終點——那彷彿就是角色們世界的圍牆 空間在縱向上被限定了 而橫向的空間限定在於多次場景轉換時採用的標準的鏡頭橫移(有移出也有移入的情況)

(2)人物在舞臺般的有限空間里也被壓縮了
a.活動空間的壓縮 鏡頭很多時候不會隨著演員的位移變動 而且演員一般都處於鏡頭的偏上方 他們稍稍活動起來的時候往往頭部容易超出鏡頭上沿 在肥頭第一次出場逃避桂林借錢的場景里 他的正面從來未被拍下來 在爬上煙囪之後 頭部一直正好超出鏡頭以外
b.「生活性」的壓縮 喜劇感的凸顯
在偷鋼琴被抓到局子裡的場景里 鏡頭是中景從左方水平移入的 漸漸掠過水平地坐在長椅上的角色們 由於鏡頭從左到右掠過5個角色需要一定的時間 在鏡頭完全掠過他們之前 最先進入鏡頭的(也就是坐在場景最左方的角色 如桂林 淑嫻)角色們是固定著造型不動的 直到鏡頭移入完成 才開始演出 這彷彿就像舞台劇每一幕的開場瞬間
c.情緒鏈條的不連貫性 整部戲的情節感覺是有斷裂的 啊這個舉不出太多例子來 感覺要說清楚就要全局地講(你丫果然就是個膚淺的顏控) 反正看完是有這樣一個大體感覺 這個不知道是不是可以作為改善之處的地方恰好符合了我想要推出的——舞台劇般的符號化的荒誕感——這個結論

就如上面所說 張猛通過特殊的景觀設置和特定的鏡頭運動方式 打破了我一般經常體驗到的(這種體驗大概主要來自侯孝賢之類的長鏡頭大拿)長鏡頭會製造出一種詩意的開放的空間 (加之侯孝賢常用的非職業演員的開放性 ) 張猛製造出一種扁平的、有限的空間 演員在其中也被符號化了(這樣的結論受到清影像雲中先生的日誌的影響 http://qing.cinepedia.cn/?p=3962 )
加上那種經典式的棍棒喜劇的鏡頭還有歌舞片段 鋼的琴帶有一種「在虛擬的廢墟里嬉戲」之類的超現實的荒誕感 而這種荒誕感與東北地區重工業的荒廢、下崗工人的徬徨生存結合 形成了一種真切的悲涼

就像汪工提議兩根廢煙囪可以改造成「長頸鹿、蹦極臺」等等 假如一切失敗 這在最後將會作為一種集體回憶 鋼的琴最後的做成大概可以對應煙囪爆炸後那淹沒一切的塵埃 無用之物的被作成與無用之物被丟棄 這都是大夥兒對工業時代的一種集體追思

正如雲中在前揭文中所說 這部片會喚起觀眾對下崗工人生存境況的反思嗎 這部片會引起我們都東北工業區改造的反思嗎(我不知道現在東北還有多少這樣百廢待興的前工業區 也不清楚它們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這也許真的很難說 也許張猛的關懷就在於一次大家都明白這是白費力氣的(正如做一部鋼的琴)卻依然希望去做的集體回憶 當然 下這樣的結論很偷懶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