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572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蔻蔻42㊣

2011-07-18 23:03:08

《鋼的琴》:回歸現實,幽默懷舊


·鑑定報告·

適合在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初出生的人觀看,此外他們的父輩也能從中找到共鳴。

該片有著現實主義精神,在大螢幕被古裝片、惡搞片霸佔的當下,它所傳達出的情懷顯得難能可貴。


在拍完處女作《耳朵大有福》之後,東北導演張猛通過其第二部長片《鋼的琴》繼續講述故鄉的故事,講述小人物的悲歡離合。表現小人物理想的電影有很多,往往格局不會太大,也沒有什麼驚心動魄的橋段,但是只要能讓觀眾從中看到自己或者身邊人的影子,找到一些情感上的共鳴之處,就足以令人叫好———《鋼的琴》做到了這一點。

影片在敘事上有兩條線,主線是王千源飾演的陳桂林為了爭取孩子的撫養權,找來已經各奔東西的老朋友們重回工廠,製作一架鋼琴;副線則是伴隨廠區幾代人記憶的大煙囪面臨被炸掉的命運,而這條線索也為全片鋪上了時代變遷的底色。作為曾經為趙本山小品寫本子的編劇,張猛的台詞充滿了草根式的幽默,絕對能讓觀眾感受到妙語連珠式的快感。而影片精緻的構圖,各種向大師致敬的橫移鏡頭,令這部成本雖低的影片呈現出上乘的品質,甚至散放出些許「草根史詩」的味道。

如今的大螢幕充斥著一個個跟現實八竿子打不著的架空故事,因此《鋼的琴》的出現讓人感到溫暖、貼心、實誠。陳桂林與老友間的嬉笑怒罵叫人笑過之後有所動容;工廠的蕭條、工人們個人生活的轉變,是這個時代許多人的經歷的剪影;還有那一首首耳熟能詳的音樂歌曲,都裹挾著濃濃的時代氣息。影片中帶有濃厚懷舊色彩的影像彷彿能讓人嗅出車間的機油味兒、工人們身上的菸草味兒。

現實主義是中國文藝的一個優良傳統。《鋼的琴》所呈現出的現實主義質感,令人聯想起鄭君里先生1949年的作品《烏鴉與麻雀》以及那個時代的其他同類佳作,充滿對於生活的熱愛,以不失幽默的筆觸去展現身邊那些可愛人們的辛酸與落寞,哀而不傷,情懷中飽含樂觀與希望。《鋼的琴》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傳承。

《鋼的琴》讓男主角王千源成為東京電影節影帝,也讓許多業內人士真誠稱讚,自願力推,但願它在面臨《變形金剛3》的洶湧來襲之時,能收穫不錯的票房。

發表於《羊城晚報》
轉載請註明!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