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572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Panda胡

2011-07-19 08:09:51

感謝——《鋼的琴》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這是一部特別的電影,至少對於和我有著一樣成長背景的人來說這是一部特別的電影。廢棄的車間,老舊的樓房,衣著有點兒老土的下崗工人,太熟悉,太熟悉了。
這電影其實沒有很主觀地去弘揚什麼大情大義,人為地把故事往做作里「拔高」,一切都很平實,夢想的美好和現實的殘酷一樣都不少,夢想不能因為現實就停下,同樣夢想也不一定就能改變現實,這就是生活,活生生在那裡的生活。
做事情的態度很關鍵,拍電影也一樣,老實說我對裡面的演員大多不熟悉,有的甚至還反感,但是這些人在一起,加上一個我不知道的導演,據說是費盡周折完成了這樣一部電影。看到今天能夠進入院線的這部作品,我有些感動,因為從每一處細節都能夠感受到創作者的那份認真與堅持,故事是寫實的,畫面是唯美的,電影是真誠的。
電影的發生地叫鞍山,我出生長大的地方,那裡在市區就會有很多的工廠,走出家門不遠就會遇到一個,大多都與鋼鐵有關。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越來越多的廠房沒有了工人,更沒有機器的轟鳴聲,那些消失的工人都被安上了一個帶有時代印記的名字——下崗工人。在我的記憶中是沒有什麼「部門」管他們的,自生自滅就是那個時期擺在很多人面前的現實。在離開那裡之前,我從沒有意識到那個地方的環境那麼惡劣,那裡有著數不清的煙囪,三不五時就會有濃煙直接排放到空中,灰塵非常大,許多建築建好沒幾年就被厚厚的灰塵裹上了。我的高中在一個煉油廠對面,三年時間裡,無數次能夠聞到刺鼻的味道,都是從對面工廠傳過來的,我們學校種了非常多的樹,大概就是為了淨化那些怪味準備的吧。那裡的人民很現實,東北的地方小城,大家的生活鬆散簡單,打麻將下舞廳似乎成了絕大部份底層民眾打發時間和精力的必要途徑,甚至在下崗以後,很多人以此為業。還有很多人四處謀生,菜場擺攤,車伕苦力,文革和上山下鄉對他們的毒害,在改革開放、國企倒閉的大環境下,他們變得無力無助,城市資源的匱乏,地方政府無所作為,讓這個同鋼鐵共生共死的城市更顯貧瘠。很多人越來越消極,城市的氣場變得急躁,怨天尤人,卻也無能為力。
不過他們將自己的希望和愛都轉嫁到下一代的身上,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在這裡一樣如此,節衣縮食,也要為孩子的明天打好基礎。什麼熱門就去追逐什麼,即使不懂但願意相信群眾的口碑。更不能甘於人後,別人的孩子能有的,自己的孩子也一樣。他們的夢想總結起來也很簡單,孩子能夠有出息就行了,比如朗朗,就是個極端的例子,好在人家現在成功了,所有的艱辛都值得。陳桂林的夢想也許沒有朗爸那麼高遠,但初衷絕對是一致的,只不過無情的現實逼著這個中年男人不得不費盡周折,買不起、偷不著,最後使用近乎於原始的念頭,乾脆自己造一個。事實證明那裡的人民在使用鋼鐵的方方面面是有著多麼深的造詣,只不過這些造詣在今天的中國被淘汰了。
故事的結尾其實不一定美滿,琴有了,可孩子一樣要走,因為除了琴,這個孩子在夢想的道路上需要的物質投入還有太多太多,但是在陳桂林那裡,也許對女兒的義務算是最大程度地完成了。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用在這裡應該是恰如其分。
作為觀者心裡充滿感激,電影對這樣一群人的生活觀察細緻入微,聲情並茂地還原到螢幕,讓人們有機會去了解在東北那樣一群下崗工人的生活,他們講感情,講義氣,有夢想,有堅持……。不過對於生活的無奈,對於時代改變的不解,依然留在那片土地,留在那些人的心裡。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