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珍珠港--Pearl Harbor

珍珠港/Tennessee

6.2 / 352,995人    183分鐘 | USA:184分鐘 (director's cut)

製片: 傑瑞貝肯利蒙 導演: 麥可貝
編劇: 道爾華利斯
演員: 班艾佛列克 喬許哈納特 凱特貝琴薩 小古巴古汀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Van

2011-07-20 03:22:02

排山倒海


         今天重溫了一遍珍珠港。是因為才聽到張惠妹的排山倒海,知道這是珍珠港的中文主題曲。甚是好聽的歌,大氣而婉轉,於是小火苗燃燒起來趕緊看了一遍。

      其實多年前第一次看珍珠港的時候覺得這是一部完全可以和鐵達尼號媲美的具有史詩氣質的電影。但後來卻是票房慘澹罵評如潮,不知道為什麼,當時還抱不平。但現在看來確實覺得有道理。影片尚且沒有很成功的將戰爭主題和愛情主題孰輕孰重說得清楚,更是將一個人同時愛上兩個人的故事弄的很荒唐。不是說這沒可能,只是在這部電影裡,Rafe和伊芙琳的愛是速食和淺薄,而Danny和伊芙琳相好則是背後一刀。兩個男主角都在跟伊芙琳說什麼都會過去的,但過去的究竟是什麼,伊芙琳愛的是誰,是善良到無知的Rafe,是Rafe死後她從義正詞嚴的保守忠誠到最後什麼都順其自然,是Danny令人窒息的安慰,還是,她僅僅只是活在珍珠港裡的,一個以救死扶傷為天職的閱盡有限的起死回生的面孔的小護士,因此她倍加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生命正在消逝的存在感。

     多年前看珍珠港時的感覺是本阿弗萊克比喬什哈奈特帥,然後覺得這種三角戀已到達頂級境界心累到不行。但現在看感覺卻是,喬什哈奈特長的多精緻啊,本阿弗萊克稜角分明的美國大叔臉活該被踩,而戰爭年代的愛情又有多少是因為資源稀缺才苟且成全,逮到一個是一個,哪裡還管相處了多久或者還能相處多久。連體檢都是抱著泡妞的心態,泡妞的最終目的則是春宵一夜抑或傳宗接代。說的純潔一些,美國大兵們只是單純的想要在為國捐軀,青春年華留給墓碑上的空白之前好好珍惜最後的時光,而說的難聽一些,他們不過是不想讓性功能在入土為安之前虧損,於是一面之緣都可以在電影中變成一見鍾情,並且就可以堂而皇之的讓觀眾相信這種一見鍾情的存在。伊芙琳在以為Rafe死後和Danny相愛,似乎此時她才找到珍愛,因此在這裡看來我覺得電影在某種程度上充當了那些批評家,它從真愛的歸屬地和時限性對自身進行了拆穿。也許它本來是想說明每個人都可能同時愛上兩個人,或者不同條件下催化的愛情有真有假,而生死則是考驗其忠誠度的致命藥。但呈現給我們的卻是,懷著想要一面定情一夜搞定的想法的人,終究是勝不過從內心珍愛的人。美國人的愛情觀實在跟中國人相差很大,他們往往看一個漂亮的表象就可以私定終身,一見鍾情似乎是習以為常的事。在周圍美男美女環繞條件許可的情況下,他們就可以明目張胆的亂搞,比如很搞笑的Gossip girl。若條件不允許,那就只能當荒島上的魯濱遜演一出等你16年的苦情戲,就像The Notebook裡的Noah。於是有時很懷疑美國人的快餐式愛情有多少真心的成份,愛慾的激情過去之後不是只有面容的美艷可以舔舐一輩子,亦不是所有人都能停留在最美的時刻,所有的萍水相逢都會定格。西方人的想法里家庭觀念是很淡薄的,他們往往可以很不負責任的把女孩的肚子搞大,可以把家庭的維繫僅僅依附在孩子身上,而責任感則雲淡風輕。就像之前的愛情與靈藥抑或著好萊塢一部接一部的性喜劇,他們並不是想取悅螢幕前的座無虛席,而僅僅是想自嘲一下他們究竟是更愛人還是更愛性。相較之下也許東方人的矢志不渝在他們看來是太傻太呆原地打轉,但我還是更能接受東方人的愛情觀一些。美國人的愛情就像遊戲,膚淺的以一輩子為代價的在愛與性之間難以權衡的愛情,該是有多廉價。

       絲毫不想去評論麥可貝的技術戲和場面戲,這是他熱衷的,是他的電影必不可少的,是少了這個跟別的導演的水準就差不了多少的,索命物。但是還是把愛情置於了戰爭之上,與變形金剛很不同,因此覺得還是主次不清。

       黑人牧師給死難者禱告的時候,伊芙琳用口紅在救的活的傷員的額頭上標記,同時給兩個愛著他的男人抽血,低著頭不敢看他們。這是與聖經違背的人心的陰暗點。也許在這裡影片很想說明,有時這些陰暗點在旁人看來是多麼的不應該,但在當時對主角來說,亦是身不由己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