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460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公元1874

2011-07-20 23:15:12

《鋼的琴》:它的好與不好


文/公元1874

從去年東京國際電影節的影帝殊榮,再到今年上影節的眾多獎項肯定,《鋼的琴》在近期接連走低,大片屢屢突破下限的華語電影裡,註定是一個被業內人士與影迷重點關注的作品。於我也一樣,早早的就已經抱有期待,再加上豆瓣mtime部落格等地熟悉的影評人的「交口」,讓我對這部電影提高的期待不止一星半點。、

說起導演張猛,因為《耳朵大有福》,讓我記住了他。這是一部讓我十分感動的電影,某種程度上它和許鞍華的《姨媽的後現代生活》有些類似,均是通過一個小人物的生活狀態,以喜劇的方式去表現一出現實里徹頭徹尾的悲劇。在《姨媽的後現代生活》里,姨媽拼命想擺脫東北的陰影,回到上海,努力去做一個上海人,最後卻孤苦無依的在上海窮途末路,只能回到陰冷的東北,在集市里麻木的賣著鞋;而《耳朵大有福》里,王抗美在鐵路上幹了一輩子退休,老伴的病使他不得不找工作,並求助於自己的家人,但每條路都行不通,他最終只能在苦中作樂,在自行車上高歌,消失在夜色里,留給觀眾的卻是無窮的嘆息與難過。

中國缺少這樣接地氣兒的電影,更加缺少能夠把接地氣兒的題材拍得這麼精彩漂亮的電影,《耳朵大有福》做到了。所以有這部電影給我的驚喜,再加上之前輿論對《鋼的琴》的盛讚,我對這部電影自然抱有無限的期待。不過,真的等到自己看了《鋼的琴》,卻發現這部電影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出色。

誠然,這是一部可以打到8分的作品,但要說這是一部經典之作還有一定的距離,跟張猛的上一部作品《耳朵大有福》相比更是高下立判。在故事上,《鋼的琴》其實比《耳朵大有福》要有趣得多,故事講述的一個下崗的單身父親為了爭奪女兒的撫養權,因此找齊當年工廠裡的一幫好友齊心協力製造鋼琴的故事。可惜,因為導演太過於潛心在自己的藝術世界裡,導致這個本來應該很娛樂很好看的電影,搞出了不少的沉悶段落。

本片最為出色的有兩點:一是影片的主角脫口而出的對白帶著東北式幽默,流暢自然,讓觀眾很舒服的開心一笑;二是鏡頭與音樂的結合,本片裡出現的手風琴伴奏的前蘇聯音樂加上大量的平移鏡頭,讓觀眾能看得賞心悅目(出電影原聲吧,我強烈的支持。)但是,這兩點卻經常因為一些沉悶段落而被打亂敘事節奏,導致觀眾在觀影的時候擁有無數個「尿點」,也讓在電影院的我幾度昏昏欲睡。

本片的故事核心,應該、也只能是男主角陳桂林與自己的一群好友造鋼琴的段落。但直到影片進行了一個小時,故事依然著眼於描述男主角和他的朋友們的背景故事、各種人物關係,前戲實在太長太長,真正的製造鋼琴的過程卻搞得有點一筆帶過。故事在前一個小時裡,始終著眼於男女主角的聊天、吃飯,人物之間生活化的對白----其實生活化沒什麼不好,但這畢竟是拍電影,一句對白說得又長又慢,完了隔了好幾秒才說下一句,再加上幾乎固定不變的鏡頭,這讓我想起了《日照重慶》里開場王學圻與人邊抽菸邊談話的段落。這麼拍電影不是不行,但你原本可以做的更好,為什麼不好好的研究一下鏡頭調度,在剪輯上再用點心呢?很多場景里,鏡頭對著某個建築物或者某個街道來一個空鏡,空了個好幾秒才讓主角慢慢的走進鏡頭,這種賈樟柯蔡明亮等文藝片的專家們愛用的電影語言,放在這樣一個足夠娛樂性的故事裡,無疑於在趕客。

在影片的整體構架上,《耳朵大有福》是不如《鋼的琴》,因為後者故事龐大,可供嘴嚼的細枝末節也要多得多;但在敘事的流暢自然上,《鋼的琴》卻開了一個倒車。大量多餘的、不需要的鏡頭,以及故事重心的失衡,讓這部本來可以做的更好、更漂亮的電影喪失了不少色彩。

《鋼的琴》自然是一部好電影,瑕不掩瑜,電影本身有著很多值得稱道的細節。王千源扮演的陳桂林,這個40多歲的普通工人,有著東北男人的痞勁和擰勁,幽默的語言來自生活,自然又有趣;出色的音樂帶動著整個故事的節奏感,極大的帶動了觀眾的觀影情緒;故事背景放在破落的重工業基地裡,在角色你來我往的對白裡帶出過去幾十年的故事,也讓電影本身承載了足夠的厚重和多個角度的解讀。而且,這還是講述一個有關於夢想的故事,一群有著各種經歷的男人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聚集到一起奮鬥,多麼的勵志。影片看完,在我腦海里揮之不去的,是這樣一個鏡頭:漫天風雪裡,陳桂林抱著手風琴,孤獨的佇立。背後,是他曾經付出過青春與血汗的,破敗的工廠;而他的心中,懷揣著對女兒的期望,以及,一個有關鋼的琴的夢想。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