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460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五色全味

2011-07-21 05:08:05

做琴的念頭


貧窮的爸爸要為了女兒做一架鋼琴——多美好的念頭。電影製造奇觀與美夢,使其躍然於螢幕之上,著實動人。

但空有念頭並不能代表什麼,就像電影裡一樣,製造一架鋼琴,得搭夥找人,材料,術業專攻,分配,連帶做飯……一個也少不了。念頭固然好,但過程百般辛苦,孤獨,無法言說,打落牙自己咽……最終才成就一樁美事。

我知道這部電影有個好念頭。在一個沒有是非與良心的國度,它的視角與勇氣可敬可佩(說這部電影在當下中國是可貴一點也不過份)。但,電影的過程遠沒有念頭那麼可人。雖然材料一應俱全,劇本和演員都算是一流,但掌勺的將菜搗得四分五裂,雖然嘗著還有那味兒,但菜早已不是那菜。

看看《鋼的琴》中後段剪輯的那種倉促,情緒未完已經趕趟兒似轉場的忙碌,以及那些沒完沒了的音樂,根本不給你任何沉浸思考的時間。這部電影早已經偏離自己的念頭。如果它是奔著溫情去的,這時已經是濫情(如果不是因為那個濫情韓國導演郭在容的話);如果它還想觸及一下所謂的時代痛楚,現在也不過就是隔靴搔癢。黑色幽默與鎂光燈打下的那一束束光,連帶那些忙不迭跑出來的音樂,在商業片裡看著肯定節奏明快美輪美奐,而在這電影裡,也不過浮躁二字而已。

我當然知道張猛是個好導演,不矯情的說,在中國導演里,能文以載道地看到他難得的對弱勢群體的悲憫和同情。但他對於電影語言的短板也很明顯,《鋼的琴》更是在節奏上失衡得厲害。電影當然可以談主題先行,可以談中心思想。但念頭可貴並不可能就讓電影本身跟著高貴起來。

結尾那架鋼琴做完之後,工廠裡的大吊臂吊著它在畫面中緩緩運動。突然間整部電影的節奏都慢了——這才是應該屬於這部電影的節奏之一,希望營造一種沉穩內斂,希望在生活表象下直指人心的力量——而現在不過是感受到了表象而已。

《鋼的琴》算是一部真正的電影,而現在院線上映的電影中很多連「電影」的稱謂都夠不上。文藝作品在中國電影市場中處境堪憂,所以我依然願意買票支持,並推薦大家去戲院,因為它的難得。但一切不代表這是一部優秀的電影,對一個導演而言,肯定固然是好事,而過譽則如揠苗助長一樣沒有什麼好處。

畢竟這才是張猛的第二部電影,當虛浮的榮譽湧來的時候,票房的慘況會被暫時忘記,而再好的念頭也會變得不理智起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