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572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邑人

2011-07-21 05:27:02

鋼的琴,想起了李雷和韓梅梅


這絕對是本年度最好的國產片之一,也是最被忽略的佳作之一。趁著還在上映,或者去看《變3》而沒買到票人,不妨去看一下,絕對值得。為了這部電影,我就不計餘力地在此宣傳一把吧。

 

這部電影的水準,有所回歸到《小武》,很真誠,也很真實,能夠打動人的心。其實,在賈樟柯拍攝《小武》的時候,他拍的是他小時候的故事,而不是拍攝時的現實。而且他用他的真誠,還原了1980年代社會轉型時期的那種躁動,帶給一個西部內陸小城裡的種種變化,只是,他用的視角,是一個小偷。而張猛的這部《鋼的琴》,聚焦則是1990年代市場轉型給予一個東北小城帶來的變化,市場造成的下崗給予小城帶來的種種衝擊,夾雜著人心的內在變動,只是,視覺在於一個懂音樂的下崗工人身上。《鋼的琴》當然沒有《小武》好,即使晚拍了近20年,也仍然沒有達到《小武》的水平。但它所延續的線,對於生活及現實的關照,則直接承接了《小武》的內蘊,這一點,在當下,尤其難得。這些年來,這樣的題材與拍攝手法並不多,所以就顯得彌足珍貴。

 

我乃等外之人,具體的手法不進行過多的討論。我只說感官,給我的感覺,《鋼的琴》就是一部電影版的「李磊與韓梅梅」。就像《小武》對於1980年代的還原一樣,《鋼的琴》對於1990年代的還原,跟課堂裡的「李磊與韓梅梅」一樣,很容易就讓人引發濃濃的懷舊感。工廠一家家倒閉,下崗工人各自徬徨,原來在流水線上從事各種工作的人,有的去殺了豬,有的去配了鑰匙,還有的就是閒逛以麻將度日,還有的開起了理髮店,都徘徊在生活的最底層,為了謀一口飯吃。還有那做工毛躁的西服,帶了典型的1990年代的風格,記得我那時在讀中學,也擁有一件,整天穿了運動鞋在學校里走來走去,而且渾然不覺得有何不可。還有破舊的工廠,以及倒下的高高的煙囪,還有化得過於濃艷的裝扮,寬大的風衣,大大的背頭,以及氾濫的皮夾克等等,在這些元素的穿插中,在光與影的交織中,恍然見就像回到了1990年代,那個在課堂上學習「李磊與韓梅梅」的時代。歌手徐譽滕創作的那曲《李磊與韓梅梅》的歌曲,唱出了80後的青春記憶,唱出了80後課堂上的點滴,還有屬於那個時代的小曖昧。而《鋼的琴》則用更多的元素,演出了整個時代的回憶,這樣回憶超越了課堂,擴大到了整個社會。而這一點,帶給我的感動最多。至於這一點,在宣傳上卻一點沒有被提到,要知道目前去電影院去看電影的主力,正是80後的一代人。宣傳上的無視,實在是一個大的失敗。

 

說是一部現實片吧,但男主角及女主角會音樂的設置上,還是露出了一些文藝或者是小資的尾巴,這一點,並不好。倒是覺得《卡拉是條狗》裡的老二那種設置比較好些,男主角連名字都沒有,就是叫老二,而不是知點書懂點醫術的其他的人,就是一個普通的人,大家都容易接受的角色。像《站台》裡的崔明亮,角色懂了一點戲劇,離普通人遠了一點點,馬上就讓人覺得有點隔,雖然同屬於賈樟柯,但認知度上就比《小武》差了一些。所以,不要以為觀眾什麼都不懂,其他他們在看電影的時候總是想尋找自己想要的東西,或者是身份的認同,或者是情感的共鳴,再不就是完全的新奇帶來的求知慾。你稍微有點端,馬上觀眾就會拋棄你。就像《周漁的火車》,講詩人的故事,於是電影來的也快,在記憶中逝去的也快。

 

至於《鋼的琴》的故事,講訴小人物的奮鬥的故事,為了一個微末的希望,而付出所有的努力,這有點勵志,也有一點冷幽默,導演處理的還可以。幽默的運用,讓人不時笑出來,還能在笑過之後有種心酸在其中。而且對於時代,也看是清淡,但也有提起,煙囪的倒下,還有老人的去世,都意味著舊的離去。而新一代,則通過一個未婚先孕的小姑娘來進行了表達。一群人圍繞小姑娘的逐漸的認可,就是時代帶給人最大的變化。在一個葬禮之上,談的卻是對於下一代的認知與認可,這一幕看似無意,卻隱含著很多的意味。這也是這部片子微言大義的處理之一,認真的看,這樣的意蘊,還可以發現好多。

 

文藝片的宣傳很重要,《觀音山》就是靠轟炸式的宣傳帶來了良好的票房,其他片子要想複製《觀音山》的成功,就得學一下它的宣傳策略,不要總是端著,或者找錯了宣傳點。在接下來的時間,除了《變形金剛3》之外,上的其他新片並不多,市場留給了一條縫隙給其他的電影,看看《鋼的琴》有無一點起死回生的希望麼。估計是難,但還是希望能有人來看看。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