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460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hawn

2011-07-22 02:05:39

工業城市可愛嗎?


看過後最大的感想就是無法理解。我無法理解導演如何能拍出這種打動人心的片子。想拍出這種片子,必須得愛這個城市,想愛這個城市,必須不在其中。為何一個家鄉東北的導演能即在其中又對其熱愛有加?不解。
本人家鄉瀋陽,老工業基地,從小到大最深的感受就是這個簡單粗暴的城市對於內心纖細的孩子們簡直就是地獄。對於孩子們來說,被人吼一定是因為做錯了什麼。離家上大學前,我連超市都不敢去。所有人都很兇狠,好像我每說一句話都在犯錯。到北京上大學後,我才知道迷路了問路不是我的錯,我可以問路。後來回到家,我才可以像正常人一樣說話走路,因為在北京這四年,一種我早該確定的觀念終於被成功的灌輸進了我的潛意識:如果有人粗魯的對我,那是他的錯,我沒錯。
對於這個粗神經的城市,我不懷念,但這部片子竟然打動了我,讓我回想起那些根本沒什麼滋味的童年。那些這個城市的邊角料,陋習,竟能被如此藝術的捏在一起,不可思議。。。。更不可思議的是導演喜歡這個城市,要嘛不可能拍的這麼精心。

以上是感想(大實話)
以下是報上發表的影評(加工過的實話),被咔嚓的體無完膚- -豆瓣上放個全身。。

07.16.00
昨天去看了鋼的琴,主要是因為這部片子在東京電影節獲過獎,印象中能參與東京電影節的片子多半會具有一定的人文情懷與深度,結果果然如此。鋼的琴無疑是一部承載的工業城市的歷史與情感的動人之作,出生在這個城市的人們,他們尷尬的現實處境,大而化之的行為方式和內心對審美活動的焦灼渴求,這三樣最動人的性質,被藝術化的表達出來了。
最開始看到這個名字,還深不以為然了一番,怎麼起了這麼個非主流的名字!當深入之後,才發現這名字一點錯也沒有,它並不是一種矯飾,而就是實實在在的一架鋼造的琴!為了離婚要被妻子帶走的女兒,為了證明白己也有能力可以讓孩子彈上鋼琴,經濟困窘的主角陳桂林拉上一群過去的工友硬著頭皮學造鋼琴,在這過程中,穿插著每個角色的自己的故事。每個人都是小人物,都曾在鋼廠里擔任一顆螺絲釘,也因此學到了獨屬自己的手藝,正當他們以為生活就是如此時,卻突然被時代給拋棄了;他們一定茫然過苦悶過,但是同樣是憑藉著過去學到的工人階級的樂觀主義精神,他們挺了過來,也許生活的折磨加深了他們藝術的敏感性,也可能他們懷念過去美好的日子,對於淡淡哀傷的俄羅斯歌曲的愛好成了他們的一種偏執。整個電影充滿著我國大工業城市特有的氣氛,尤其展現了它們如今破敗的樣子,這種過去的遺蹟也許是逝去的輝煌也許是歷史的謬誤,但無論如何,它為時代所不容了,人們要懷著一種矛盾的心情送別它,送別自己的過去與回憶。整個片子都在講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經歷過大鋼鐵時代,曾經被賦予鋼鐵之驕傲的普通人,窘迫的立足於新時代,他再次想要抓住點什麼,想要再次證明白己的價值,而他所依靠的,仍是舊時代賜予他的那些東西,那些他擺脫不了的東西。
片子前半的鏡頭設計的非常精心,有些甚至精心到感覺做作了,女兒偷偷在教室練琴那個鏡頭刻意的囊括了聶耳像,第一次提及陳桂林名字的場景背後是一副巨大山水等等。但正因如此,鏡頭的感覺有了品品管證,前幾分鐘在葬禮現場的幾個鏡頭,從憂傷俄羅斯民歌唱到秧歌樂,簡直就是破題點睛,把整個片子的風格基調完美的確定下來了。
本片的節奏感非常強,這是很難得的,也許是因為採用了多段配樂的緣故。嚴格來說本片除了做鋼琴之外並沒有一個明晰的編劇結構,幾乎就是生活碎片的拼合,加上性格鮮明的典型人物。如此竟然能做到節奏嚴絲合縫,可見導演剪輯功力之深。

另外據說導演是舞美出身,因此場景的佈置取景可稱絕妙。工業風格的電影能夠吸引人之處就在於工業建築超越人性的絕對秩序之美感,和出於這些建築中的人們對於自由之人性的渴求之間尖銳的矛盾。本片場景中大量的廢棄工廠鏡頭,卻剛好是相反的作用,過去絕對穩固的棲身之所已經破碎,流浪者只能遊蕩其中懷念過去安穩美好的日子。每一個鏡頭都訴說著對過去的懷念,卻也反映著工業城市現今的樣貌。整個影片的美術風格正像配樂一樣,大氣而又憂傷。

雖然形容這部片子我一直在用「對過去的懷念」這樣的字眼,但是風格上來說這一部應該算作黑色幽默。憂傷與懷念是被緊緊的壓在有趣的小情節和好笑的台詞下面的。大時代下的小人物,這也是最常應用黑色幽默的故事形式,加上東北人向來愛好用自嘲來緩解生活中的鬱結,可以說再合適不過。

當然本片也並非完美,印象最深的缺點就是後半部有趕工之嫌。也許是因為缺乏資金的緣故,片中的小高潮--炸煙囪,只用幾個鏡頭就帶過了,完全沒有體現出時代終結的歷史感和人們心中五味雜陳的複雜情感,甚至連給觀眾體味的時間都不夠。難得特效可以給片子增彩的機會--這種機會可是很少見的--就這樣失去了。

總的來說,這是一部可以既叫好又賣座的文藝電影,雖然粗獷,卻仍不失其文藝片的本色。高尚的人文情懷已經被含蓄到位的表達出來,並且披了厚厚一層喜劇的外衣,因此能夠得到多層次觀眾的響應。如果能夠進行足夠宣傳,絕對會使觀眾得到比那些大製作影片更為美好的觀影體驗。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