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460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曉麥子.L.

2011-07-23 06:24:23

只是隨著這不電影回去家鄉的童年


第一次一個人在電影院看電影,就不小心成了包場。

陳桂林一張嘴,就是濃濃的鄉音。開篇陰雨綿綿,天色灰暗,視角遊走在街邊破舊卻依然紅紅火火的各式小店舖,儼然就是我家的模樣。
九十年代初,我才剛剛出生,那時候鎮裡還只有低矮的瓦房參差交錯,各家自己生活做飯取暖,一到飯點兒的時候煙囪里冒出的黑煙凝固在半空裡。那個百元人民幣上還印著四個頭像的年代裡,我們都一樣,每天梳著羊角辮兒,把各種顏色的頭繩往腦袋上招呼。每天拿到五毛錢的零花錢就特別高興,一毛錢買冰棍兒,剩下的攢著,攢到某一天買上一堆吃的過癮。想著學畫畫學鋼琴,鬱悶的就是沒有那麼多的閒錢置備裝備。小元兒就是我們,那個有好吃的有漂亮衣服就高興地眉開眼笑,不像現在,愁學習愁工作愁愛情愁未來,從頭到腳寫滿了壓力。

那次大規模下崗讓好多東北小伙兒小姑娘丟了飯碗,無奈之下南下經商打工。我依然記得我們小鎮的那個只有兩個站台的火車站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上了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是因為一個叫做「勞務輸出」的主題。所以現在,我總說,東北人遍全國。
那時候,雖然不懂事,但我知道,隔壁的朱大爺總是出門,每次回來都帶裙子給我,後來我聽說,在朱大爺離家的這些年,朱大嬸愛上了另一個男人。
我記得媽媽把過年單位發的一袋白麵送給了她的同學王阿姨,結果發現那竟是她們家那年僅有的年貨,轉年,王阿姨離開了老公孩子隻身去了上海。後來2008年我們去上海旅遊,王阿姨開著她的豐田來車站接我們,還抱歉的叫我們等會兒陪著她去看看另外一家分店的業務。
我記得遠房親戚家的二姐總是出門打工,去了一個又一個的城市,後來還是回到了家裡開了家小小的麵包作坊,嫁了個男人,又體貼又帥氣。
當然大多數人留下來,或者是出去了又回來,幹這些底層的活計,就像配鑰匙的快手兒,理髮的二姐,殺豬的那個我沒有記住名字的大哥,還有一撥人抓住機會成了季哥。當然,還有憑著一技之長混飯吃的陳桂林和淑嫻。現在假期回家的時候,還依然能看到某商場或者酒店開業的時候,在店門口搭著簡陋的檯子,演員們穿著略顯誇張的演出服,在台上賣力的唱著歌兒。

我愛這部電影,它就是東北。
之前看到有評論說這部電影的台詞讓人開懷大笑,看了之後我只覺得恍惚間回了家。是的,我生命中的前十八年,就生活在這樣的語言環境裡。親戚朋友不管遠近,抬槓吹牛那是必須的。「我買的德國鋼琴就在海上運著呢」,「煙囪別拆改成飛彈吧」,「解放思路才能解放你自己」,「那就不是咱能幹出來的事兒」……我想,每一個東北出來的孩子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都或多或少的聽過大人們這樣的對話吧。
找人幫忙先吃個飯,喝了酒再說。快手和他不合了好多年,他說閨女出了事兒要去報復,快手立馬說「我跟你去」。張桂林和王抗美,紅了臉,你先說句話,就算和好了。對,這就是東北。
雖然借錢的時候有扭捏,打小牌也使詐,偷東西被發現都睜著跑,是的,這是小東北的劣根性,但是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季哥,大氣,而且仗義。
我得家,他遙遠,寒冷,還有那麼點兒落後和貧窮,但我愛她,用我全部的熱情。

影片的最後,煙囪被炸掉的時候,倒掉的不只是煙囪,有一部份記憶也一併倒掉了,但隨著時光,凝合成了記憶,好的不好的,都值得珍藏。

不像是影評,倒像是我帶著自己,跟著這部影片有重回了那個一去不復返的童年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