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460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Dear Lu

2011-07-23 22:01:36

這些我都很熟悉


兩座冒著白煙的大窯,把各居民小區串聯起來的水泥管子,一下雨便積滿水窪的學校操場,和遠遠就能聽見的車間隆隆聲。
煙燻火燎的老工人俱樂部里大家打著一毛錢一張的麻將,我就這樣坐在姥爺腿上學會了小七對叫牌。
工人跳舞廳裡燈光昏暗,放著《千言萬語》這樣的老歌,舞池裡沒幾個人,大多數是四五十歲的大叔大媽,表情卻異常認真。
電影院裡都是木製椅子,起來和坐下都會發出呯呯砰砰的撞擊聲,大白天為不上班的老人和小混混放著古老的電影,觀眾寥寥。不過印象中沒播過蘇聯片兒,都是《離開雷鋒的日子》或者更老些《地道戰》這樣的國產電影。
單身職工宿舍的筒子樓走廊掛滿晾曬的衣服,樓梯扶手銹跡斑斑。偶爾有一場樸素的婚禮,新娘穿著大紅色連衣裙而不是婚紗——廠區環境差,白婚紗走一段路就染黑了。
包括影片裡的大茬子味兒,我家在的廠子有不少人是從哈爾濱水泥廠搬過來的,口音都很像。
昨天看導演採訪,說到他當工人的父親曾經鬥志昂揚,這樣的自豪和喜悅我小時候也能從許多老人身上看到。「工齡」是個神聖的字眼,後面跟的數字和受尊敬程度成正比。工齡能換來什麼具體的實惠我不知道,但對廠裡的人而言,那些機器鋼爐好像菩薩一般,跟它們密切接觸幾十年的人身上似乎也沾滿功德。
炸大窯的那天全廠人都跑到喇叭山上圍觀定向爆破去了,我還記得當時因為膽小站在很後面的位置,心想就算有石塊飛過來也砸不到我腦袋上。誰承想大窯倒掉濺起的塵埃還是把我們湮沒了,被嗆著的我一直咳嗽出眼淚。
之後的情節就更熟悉不過了:經濟效益不好,工人下崗,廠子賣掉,大批職工內退,附屬的事業單位比如醫院、學校和幼稚園也收歸政府或承包給私人了。幸運的是廠子沒停,機器也還轉動著。儘管裁員百分之五十,至少還有「125廠」的人繼續在那片離市中心很遠的小世界裡工作。雖然他們早已看不上廠區的環境,紛紛在市里買了房,每天坐四十分鐘的公交去上班,他們的孩子也不再送去子弟學校讀書,據說因此學校山洞前曾經輝煌一時的小攤攤們都撤了,炸洋芋煮串串酸蘿蔔和一毛錢一包的色素水也買不到了。
  
搬出廠區後就很少回,媽媽嫌那兒空氣不好不准我去。最近一次進廠是大三暑假,姥姥去世一週年的時候,按照家裡的習慣要燒掉些老人的舊衣物。我坐著顛簸搖晃的小三輪經過岔路口和廠外,看到小時候經常散步的地方,然後進了廠門,入口處的水牛雕像還在,炸掉的大窯早就被填平,現在是新辦公樓。往前走便是我出生的醫院,我曾經從高處摔滾下來的大斜坡,姥姥家的舊房子和曾經熙熙攘攘的菜市場。地上很髒,早就沒有清潔工了,運煤的卡車因為超載把路壓得坑坑窪窪。下車的時候居然見了倆外國人,很詫異,要知道我初中前被圈在閉塞的子校里都沒見過藍眼睛和黃頭髮(別說自然黃了,連染的黃毛都很稀少……),我媽看我一臉驚奇的樣子,很bs地說,這有什麼,咱廠第一次賣給香港人談判的時候,到處都是說鳥語的;第二次倒手賣給法國人,來了一車老外呢。

忽然發現,這根本不是影評……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