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572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靈子

2011-07-23 22:16:02

狂熱的鄉愁


去年畫家劉小東回到故鄉遼寧金城創作,台灣導演侯孝賢跟去拍了一部紀錄片,在他一如既往滿是鄉愁的攝影機鏡頭下,這個已經步入新世紀的小城彷彿重現了八十年代的模樣:工人們搭上橫穿城市、運送乾草的小火車去上班,孩童在水溝旁起勁地追著鴨子,縣醫院在一排排紅磚房中拔地而起,護士們站在高高的窗台上探出身子擦著玻璃。
  
也有一些不同於往日的部份。曾經佔據整個城市的國有工廠已然倒閉,勤勞的工人階級也消失殆盡,就像劉小東在日記里寫的:「走在街上的人都像遊客,好像一個軍團,作戰部隊沒了,都變成後勤人員了。」
  
其中一個荒謬又無比真實的情景被畫家收在了畫裡:六個人圍坐打樸克,背後居然是一架飛機。那裡曾經是最熱鬧的公園,附近軍隊捐來廢棄的飛機,給老少爺們兒添一點娛樂。不成想隨著國企改制、工人下崗,人們生活自顧不暇,公園沒人來了,飛機裡的零件也被偷得精光,只剩下一副鐵殼,空守著對面游泳池裡瘋長的蘆葦。
  
這與電影《鋼的琴》展現的場景十分相似,昔日欣欣向榮的鋼廠轉賣給私人,車間停工,工人散去,抹得開面子的各尋出路,殺豬、配鑰匙、賣廢鐵、組小樂團……丟不下尊嚴的只剩酒桌上一仰脖的豪情。在這些被時代拋卻的小城裡,甚至人們的娛樂方式都一樣,男人們在裝修金碧輝煌設備又極其老舊的卡拉OK 廳裡,抱著膀子閉著眼睛放聲高歌,彷彿只有這個時候,才讓人憶起恍如隔世的 「工人階級有力量」。
  
這種對曾經主導生活的製造業的懷念,構成了工業區里長大的人們內心共同的「鄉愁」,揮之不去,不呼即來。出生於遼寧鐵嶺的年輕導演張猛也不例外。在他的電影處女作《耳朵大有福》里,退休工人「王抗美」茫然失措,在嘗試了傳銷、擦鞋、騎三輪車、扮二人轉等等職業之後,依然無路可去。在半夜無人的街道上,他晃晃悠悠騎著車大聲哼起歌,又是心安又是辛酸;新作《鋼的琴》情緒更加強烈,聽說「比老爸還大兩歲」的兩根廠區大煙囪要被爆破,所有人都著了慌。儘管他們早已分散各地,儘管廠房裡已長出了小樹,機器已銹跡斑斑。然而一聲 「造鋼琴」的招呼,又使眾人心甘情願聚在一起,重新操起油工、木工、電工、車工的活計。彷彿只有機器的轟然鳴響,才能證明在這個尷尬的時代里,自己並非毫無用處。
  
這主題算得上沉重悲苦,所幸影片卻顯出一種此類華語電影裡罕見的生機勃勃。每個人都儘可能積極地活著,試圖在百無聊賴的生活里找出更多樂子,吹牛、喝酒、偷情、偷鋼琴……畢竟,日子總要繼續過的,較勁也是枉然。所以前一天吵了架,第二天還能樂呵呵一起喝酒,上個月追著打,這個月遞一根煙又是朋友。就像片裡秦海璐常常白一眼道:「怎麼看不明白呢?」
  
很多人因此想起前南斯拉夫導演庫斯圖里卡(張猛表示直到今年才知道此人),他們都喜歡以風格化的影像,在頹敗的現實里塞滿狂想;也都熱愛從頭至尾採用熱情的音樂,以此維持人們容易轉瞬即逝的激情。更大的相同點在於,他們都在懷念失落的秩序,又把這濃厚的鄉愁舉重若輕地化為狂歡,只是庫斯圖里卡的情感更為深沉,除了舊日生活,他還失去了故土,失去了祖國。
  
鋼的琴最後造好了,音色與真正的鋼琴相差甚遠,但誰在乎?手工藝者們自己知道,全身心忖出的過程已經足夠。琴聲里他們經歷了喜怒哀樂,經歷了忠誠與背叛,經歷了婚禮與死亡,在這樣的過程之後,結果已不再重要。或者沒有結果,只有一步步的過程,管你後不後悔,都要往前去了。所以,狂歡一把就好。
  
鄉愁依然在,秩序依然失落,兩隻大煙囪依然被爆破。它們不能被改為兩隻長頸鹿矗立在地平線上,實在有點可惜。但,我們早就知曉結果,這也是鄉愁里必然的一部份吧。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