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花木蘭--Mulan [1998]

花木兰/木兰/ChinaDoll

7.7 / 315,435人    88分鐘

導演: 托尼班卡夫特 貝瑞庫克
編劇: Anonymous Robert D. San Souci
演員: 溫明娜 Lea Salonga 艾迪墨菲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夢作三昧

2011-07-29 04:20:54

難忘《花木蘭》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花木蘭》大概是迪斯尼第一次嘗試全方位接觸中國文化的創作,因此下了很大的力氣研究中國,這比起後面那些電影只取皮毛的做法要值得欽佩得多。

《花木蘭》是一部給我許多感動的電影,其中第一個出場人物——在長城上巡邏的小兵就很讓我感動。他在遭到匈奴突襲後的第一反應不是逃跑,而是拼命爬上烽火台,趕在匈奴單子之前點燃了烽火台,將警訊傳出。面對單子,他沒有求饒,而是挺起胸脯,給單子一次最後的心理打擊。

之所以為他感動,是因為我在新疆巴里坤城外見過另一種烽火台。雍正年間,正是新疆叛亂多發的時代,當時巴里坤城內駐守了許多軍隊,而城外十里、二十里處就都有烽火台。守台士兵不過幾人,如果敵軍突然來襲,他們即便能及時點燃烽火,也不可能逃走了。他們的命運,不是投降,就是戰死。但是,我相信絕大多數士兵都會選擇英勇赴死,就像《花木蘭》中的這個小兵一樣。

現在,巴里坤城外的烽火台遺址依然矗立在那裡,每次從那經過,我都會浮想聯翩,為當年在這裡犧牲的士兵感動。

《花木蘭》給我的第二次感動,就是花爸爸(好像叫花狐……)接受軍帖的時候。就如詩中所說:「兵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花狐老先生不是平民,大概是曾經立過戰功,受過公傷,現在離休在家的老將軍。所以,雖然他的腿有殘疾,但他仍毅然扔掉枴杖,一瘸一拐地接受了徵召,準備像一個男子漢一樣為國家出力。

第三次感動在木蘭換裝的時候,配合動人心魄的鼓點,木蘭削去了自己的秀髮,頂盔貫甲,從寶劍中照出了她俊朗的面龐,騎上戰馬,呼嘯而出。一個女子在那樣的危急時刻,那樣的淒涼雨夜,能有那樣的果敢與豪情,我又怎能不感動呢?

第四次感動是木蘭在軍營中,通過一夜的努力,用巧妙的辦法咬牙爬著旗杆。因為她是女兒身,所以訓練中總是跟不上隊伍,差點被校尉李翔「勸退」。但她硬是不服輸,用巧法子一點一點地攀登著旗杆,終於,在朝陽的映照下,在曾經互相厭惡的戰友鼓勵下,她爬到頂端,摘下了李翔為所有士兵設置的第一道困難——他射上去的箭。她用自己的聰明和努力證明了自己,也證明了他們這些新兵。

第五次感動,也是最後一次,就是在木蘭消滅了單子,皇帝向她鞠躬時,全城百姓都紛紛下拜的場景。在古代社會,一個平民女子能受到這樣的禮遇,是不可能的。歧視婦女的觀念在全世界都普遍存在,就連奧運會上的許多女子項目也是在上世紀80年代後才加入的。另外,動畫中的木蘭此時所遭受的苦難其實遠比詩歌中的木蘭要少。詩歌中的木蘭是「壯士十年歸」,即便不是十年,也是好幾年。我堅信木蘭的故事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所以,我更為那位1000多年前的偉大女性而感動。

說完了感動,再說說感慨。一部美國人製作的中國故事的影片,竟然能讓我感動五次,而且是在之後每次重看都會繼續感動,這不得不說是好萊塢對中國文化的一次成功演繹。也許外國人和我的經歷、思想、性格不同,體會不到這麼多感動。但也沒準,說不定有些我們司空見慣的內容在他們看來更加感人。

只可惜,現在運用中國文化的這些好萊塢導演和編劇們沒有這麼樂於鑽研的了,他們多數只是用到了中國的皮毛,如武術、五行、戲曲、龍圖騰等等。真正能再讓我感動的好萊塢中國片,從《花木蘭》以後,就再也沒有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