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572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比比

2011-07-30 20:47:33

失業中年的另類青春


「苦逼片!」初看《鋼的琴》的故事梗概,觀眾容易聯想到的是下崗、勵志、親情、夢想,一個失業失婚的中年工人,在同樣掙扎於人生低谷的舊工友們的幫助下,用工業廢料為女兒做了一架真正的「鋼琴」,於是下意識中給它貼上了「下崗工人的生活輓歌」這樣的舊式標籤。但當觀眾真正走進電影院,在黑暗中發出第一聲笑聲起,才又意識到張猛這部新片所表達的不僅是對於邊緣人物的憐憫,伴隨誇張的舞颱風格和黑色幽默,影片記錄下一群不得志的中年人重新成長的另類青春物語,浪漫,卻不輕鬆;哀愁,卻不沉重。

說《鋼的琴》是部「青春片」,自然不是因為主角的年齡,相反片中角色大都已是有兒有女的中年人。但隨著經濟體制的變革,工人階級的榮光退散,生活的現實迫使他們重新回到二十多歲初入社會的狀態,當年車間裡火花四濺的青春似乎從未存在,十幾二十年練就的一身本領頓無用武之地,要嘛轉型另謀生路,要嘛沉淪虛度光陰,這樣的生活狀態迫使他們面臨又一次的成長。王千源飾演的主角陳桂林,性格中又恰好有著天真的孩子氣,表面上,他已經接受了下崗的現實和小樂隊賣唱的生活,然而內心,卻又將曾經的音樂夢想託付到了女兒身上,從用木板畫鋼琴,到後來用廢鋼造鋼琴,他的一舉一動都泛著理想主義的色彩。

浪漫的氣息滲透在影片當中,但卻並非風花雪月的浪漫,而是帶著對現實的諷刺。陳桂林眼見借錢買鋼琴沒有希望,決定鋌而走險,邀來一幫好友去偷鋼琴。幾杯酒下肚,幾個中年漢子翻過圍牆溜進學校,全然忘記前因後果,直到突然之間警哨吹響,才反應過來落荒而逃。這時陳桂林又一次孩子氣發作,買不到鋼琴,偷不到鋼琴,彈下總可以吧?他恍若突然站上舞台,在漫天飛雪中盡情獨奏起來,這是影片中最讓人動情的片段之一。

同樣浪漫的,還有片中恰到好處的音樂和歌舞片段。音樂在《鋼的琴》片中佔有相當重的份量,從蘇聯民歌到九十年代華語金曲,甚至還兩度用上了《超級瑪麗》的背景音樂,每段都與劇情相得益彰。陳桂林的小樂隊主要靠為紅白喜事伴奏演唱為生,喪禮上《三套車》和《步步高》,婚禮上風格怪異的進行曲,都在展示著生活的荒誕。歌舞段落同樣喜劇效果與諷刺效果兼具,秦海璐在片中可謂過了一把歌舞癮,她飾演的文藝女工內心的不甘、執著與熱烈,都在幾段不同風格的歌舞中得以表現。
        
以上這些輕鬆幽默乃至誇張的手法,並不妨礙張猛對現實的展示,而是源自導演對這段現實更深切的體會,導演張猛以及主演王千源,都有著在東北工業區的成長經歷,因此《鋼的琴》中毫不掩蓋對舊工業時代的懷念之情。影片開場,陳桂林的小樂隊在葬禮上演奏,背景就是工廠的兩根大煙囪,整個場景似乎就是在為舊工業時代送終;到影片最後,煙囪被炸的場景,舊工業時代的遺老遺少們聚集到一起,遠望曾經的精神座標黯然倒下,則是更加直接地悼念那個逝去的時代。

具體到角色身上,也無一不帶有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的影子,主角陳桂林理想化的內心世界就與所處的生活環境形成鮮明對比。同時藉著陳桂林造鋼琴的主線,導演又將各種類型、不同性格的下崗工人集中到了一起,有技術骨幹,有車間大佬,有普通工人,相同點是他們都沒能與下崗再就業的成功掛上邊。但他們身上有一種精神力量,時刻等待著被啟動,買不起魚可以自己抓,沒有鋼琴可以自己造,這是那個時代留下的自力更生的精神遺產。即使改變不了現實,留不住女兒,留不住煙囪,卻在無意中,用信念改變了自己。

《鋼的琴》所傳遞的精神狀態是積極的,因導演並非以憐憫的心態,展現這群不得志的中年人悲劇的一面,而是緊跟他們的生活與成長,營造出反幽默與反勵志的精神力量。與大多數在登上院線的華語電影相比,它少了浮躁,少了物慾,多了一份淡然和樂觀。它避免煽情和沉溺,直面現實但不放棄理想,傳達出的是更有價值的生活智慧,光就這一點來說,張猛和他的新片已經值得尊敬。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