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572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黑白灰

2011-08-01 01:53:33

鋼鐵的詩意


冒雨出門,地鐵三號線轉二號線,買了一天就映一小夜場的票,磨蹭到11點多才進場。汪達影城果然氣派。
  
本以為主題會是《光豬六壯士》那種皮粗肉糙樂觀幽默的自得其樂,或是《不能沒有你》那種相依為命催人淚下的父女情深,結果都不是,這是一部用黑色幽默包裝起來的《二十四城記》+《鐵西區》。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在那架遲遲沒有打造好的鋼琴上,或者女兒小圓到底是跟誰的懸念上,情節大概會遲緩得令你昏昏欲睡,特別還是在汪達影城這種可以躺著看的沙發上。幽默的包袱段子也不多,除了東北話本身的喜劇效果,還有就是男主角那支專門演奏蘇聯音樂的紅白喜事小樂隊。多數的鏡頭就反覆游移在老工業基地破敗的廠房、蕭瑟的冬季風景、東北特色的鐵板燒烤、以及一群臉上寫滿了滄桑的中年人身上。
  
影片一開始就充滿了黑色幽默和悖論,這種笑著展示生活的尷尬和殘酷的方式更容易讓人接受和代入。男主角這麼一個東北大老爺們,名字居然叫陳桂林。第一幕戲他帶領著一幫下崗工人組成的小樂隊在送葬上深沉演奏俄羅斯民歌《三套車》,陰冷蕭瑟的天氣配合悲傷緩慢的音樂,氣氛烘托的很足,突然辦喪事的家屬不幹了,這麼悲的曲子,老人家該走得多沉重啊!於是陳桂林忙不迭的指揮弟兄們換上了歡快的廣東民樂《步步高》,整個氣氛為之一變,接著還出現一個表演噴火砸啤酒瓶的環節,把這種國人都熟悉的莫名其妙的場景一下搬出來,讓人不禁會心一笑。但是稍顯遺憾的是,這種強烈的黑色幽默在影片的後半段沒能繼續出現,在敘事上稍微有點不夠緊湊,這可以說是唯一的缺憾。
  
其實讓我感觸的不是他們某個人的現狀,而是他們又以一個集體的形象聚集在一起熱火朝天幹活的場面。作為工人的兒子,我對工廠里轟鳴喧囂的氣氛,車間裡金屬碰撞的聲音和油污的味道,一身工作服嘻嘻哈哈彼此調侃的工人們的笑臉,甚至悠揚的上下班號聲都有著深刻而溫暖的記憶。然而彷彿在一夜之間,不久前還帶著榮耀光環的「八十年代的新一輩」們,共產主義事業理論上的領導者們,突然被作為一個包袱「光榮地」甩掉了。《二十四城記》裡面有個中年婦女,她回憶起九十年代下崗時的情形,心情仍然難以平靜,散夥飯上,很多人一口飯都沒吃,一直在哭,追問領導這麼多年他/她有沒有遲到過,有沒有不認真過。這種比前蘇聯的休克療法更為慘烈的改革,直接將幾千萬工人及其家屬置於無以為繼的困境,然而國家給這幫人灌輸的是你們是負擔,你們失業是光榮的,你們不過是」陣痛「,你們必須堅強的自謀生路,國家要減負,國企要改革,一部份人要先富起來,於是更大一部份人就這麼被近乎無聲的犧牲掉了。

在以往的文學影視作品中,下崗工人這個群體被逐漸虛化成一張特定的臉譜,以一種喜歡自我展示弱勢地位的群體形象出現在新聞聯播政府組織安排再就業的歌功頌德里,綜藝節目自強不息的現身說法裡,以及「只不過是從頭再來」這種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流行歌曲里。而張猛導演展現了下崗工人真實的眾生相,他們賺錢養家,離婚爭小孩,打麻將出千挨揍,喝酒跳舞吹牛,為朋友去偷鋼琴,抄傢伙群毆欺負老夥計女兒的混混,真實而鮮活。作為75後年輕導演的張猛,從他第一部作品《耳朵大有福》開始,就始終把目光放在5/60年代出生、因為工業城市的衰落而下崗/退休的社會中下層民眾的身上,那些破敗黯淡的城市景像、茫然頹喪的表情、昏暗嘈雜的小歌舞廳、慷慨激昂的革命歌曲,形成一幅強烈對比又巧妙融合的畫面,已然成為導演鮮明的個人風格。

即使已經在自謀生路,這個群體卻仍然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維持著一個相對集體化的圈子,保留著一種共同的記憶。然而在電影的最後,當那兩根巨大的煙囪在萬人請願保留的聲音下仍然被執行爆破拆除,一群昔日的產業工人們的身影被遮掩在掀起的漫天灰塵之中,那種無力感達到了最強。他們什麼都不是,在國家一再強調要保障農民的利益和出台惠農政策的同時,這個群體卻無人關心,成了城市社會的最下層,成了最容易「被侮辱和被損害「的對象,甚至連家人子女都保護不了。秦海璐扮演的淑嫻對陳桂林放狠話,不管你這架鋼琴造不造得出來,女兒你都留不住!從這個時候起鋼琴就不再是一個目的了,季哥丟下自己的生意不管跑來幫忙,甚至警察登門請他去警局時他都還惦記著把自己那點活幹完才踏實,幾個老哥們幹活的時候互相飆著勁,吹噓自己當年如何的手快活好。這幫人這會兒的目的,就跟維護那兩根煙囪一樣,拼命留住一點曾經的榮耀的記憶,重溫大工業時代集體生活的熱烈。電影的最後,那架全鋼打造的鋼琴緩緩降落在廠房的中央,在橘色燈光的映照下,泛著溫暖的光澤和質感。毫無疑問此時這些人們終於完成一次自我救贖,以致於彈什麼曲子根本不重要了,「越簡單越好」。
  
這是部帶著導演個人老工業基地情節的電影,也有著濃厚的地域風格,所以它的定位有些尷尬,多數花錢去看的觀眾很容易大失所望,找不到煽情的點。這大概也是在這部電影獲得多個國際國內電影節獎項,專業影評人士一直交口稱讚,但在國內即便是在廣州這樣的大城市,也只有一兩個影院安排些早場或夜場的小廳來播映的原因。但它毫無疑問是2011年最好的純國產片之一,甚至在某種程度和意義上,我覺得可以去掉那個之一。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