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460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平三平三

2011-08-02 08:54:36

工廠孩子的瞎咯咯


       我和導演一樣,白羊座,工廠的孩子。只不過東北的工業更重。
    我想以常的姿態抒發感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但我不能像往常一樣再加上「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悲傷的日子總會過去。」我們沒趕上出大力最後還極可能沒結果的年代。

    我還是很自豪我是工人的孩子。
    我老盯著模糊處理的背景看,因為那都是親切的。我長大的廠也有大煙筒,我爸說他爬上去過一次,來陣風就直晃。那雙曲線的涼水塔也有四座,底下是溫水可以養熱帶魚。像電影裡說的,那是回家的座標,美好的回憶。周圍是平房,旁邊的村很喜感,叫「大菜園」。方圓近十裡的第一批五層居民樓是廠里蓋起來的,我新婚的爹娘為了等著分上廠裡的房子流掉了我哥哥(如果有我哥,那也沒我了),房子裡糊的窗紙都和電影(殺豬那兒)一樣,黑線分割的斑駁色塊。紅白相間的煙筒最高,到現在我回去也是靠那個認路(郊區長的沒區分度)。小時候照照片,買個啥東西都要坐班車進城。廠區周圍就是農民或家屬開的小餐廳、理頭的,還有黑出租。院裡同齡的孩子分一茬,很難說清楚這種帶著時代特徵的大院式童伴,可不像再大大的同事家的小孩,電影裡應該也有這關係。童年的就是美好的。我媽臨盆時穿的褲子是樓下阿姨剛穿完的,她家兒子是我的青梅竹馬。我的童年很愉快,自己覺得比城裡的孩子愉快。對比爹娘不是工人階級的,我能感到區別,憑啥要求咱都長得一樣?
    我爹娘就沒那麼高興,他們知道,留在廠里就是沒出息,人得往上走。於是他倆努力著逃離了工人階級,藍領變白領,拚死拚活的是為了我又更好的教育。要是他們不努力,我怎麼會閒的寫這個。於是我有機會關注的剩下的大部份,也是電影裡寫的那群人。

    說白了,大家都是小賤民,胖頭蹲在梯子上那賴皮勁就是縮影,這是弱者面對劇變時代的方式,他再可恨你也不會放棄他。以借錢為窗口展開的世情圖活脫了小人物的悲哀。秦海璐是操吊車的女工,會才藝,長的也俊,這就是廠花,而且是土生土長的子弟型,不會是大城市分配來的。我媽說,廠花的宿命大多是不太好的,電影裡也應了。她演這個沒拿錢,對這老姑娘肅然起敬。算下來小元和我同齡,那時候流行學鋼琴,或者說,工人父母們都覺得孩子得學鋼琴。廠里也一定有像汪工那樣的老同志,想起我姥爺,學工程的大學生,和周總理握過手。他們懂技術,老實可靠,撐起新中國若干個五年計劃,最後比較好的領退休金過活,倒霉的下崗多年啥也給不了。矯情點說就是「最後從天而降的鋼琴被新一代彈起,聲音沉悶,悲愴地回聲著上一代的絕唱。」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爹娘是我們的鋪路人吶。歷史課說第一個五年計劃著力發展重工業,就是在東北。工業城市獨有那份情愫,可是時代吞了他們,強調他們的多餘。也不知道地理課講得工業城市轉型靠不靠譜,魯爾區成了咱不一定成。現在終於熬到那批人老了痴呆了死了,好像就可以抹煞掉一樣。這不就還有人記下來了嘛,哪怕大多數城市一天放不了幾場,所以我能做的就是多打星,吐吐悶氣。

   KAO,終於等來一部反映工人階級的好電影。大家在破敗廠房裡欣欣向榮地幹活又讓人回到了那模範頻出、勞動最光榮的時代。蘇聯歌曲(集體主義、重工業、工人階級、歷史淵源)適時響起,豬肉車上的歌,樂隊的曲(美好期願、黑色幽默)都很用心,響著響著就哭了。那舞廳放的歌和我當年聽到的一模一樣,那彭擦擦的節奏真動人。那種電影院,開會時做大禮堂用,每次放電影我們也在裡面繞著跑。還有細心的發現離婚時的房頂,結尾的站左站右,不勞而獲的首尾呼應。

    我趕上下線的倒數第二場,沒想到這麼好。
    最關鍵的是有情結在,哭的最狠的一定是有事的。

    現在工廠效益不好,產多少虧多少。老廠人還多。
    願我的青梅竹馬有出息,願廠里多發點實惠的。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