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美麗人生--Life is Beautiful [1997]

美丽人生/一个快乐的传说(港)/

8.6 / 754,746人    116分鐘 | Italy:122分鐘 (first release)

導演: 羅貝托貝里尼
編劇: Vincenzo Cerami and 羅貝托貝里尼
演員: 羅貝托貝里尼 妮珂塔布拉斯奇 Giustino Durano Sergio Bini Bustric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藍色小宇宙

2011-08-03 07:11:23

許你一個美麗人生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好的電影是思想與人生體悟的載體,用光與影勾畫出一個思想的國度,讓人在情感與認知上超拔於現實的生活,站在一定的高度歡笑哭泣,審視生活,打量生命。
一直覺得,那種帶著輕喜劇元素的灰色電影最能打動人心,《鬼子來了》如此,還有《鬥牛》。但沉重的話題常常讓人覺得壓抑,如果再融合了愛情與親情的溫暖,那種感動便是無與倫比。
在許多地方看到過,《美麗人生》是一部讓人笑中含淚,心生馨香的美麗電影,今天終於看完,淚眼朦朧中,那種久違的感動確實讓人覺得像暖暖的泉水在心頭流過。
猶太青年基多邂逅了美麗的女教師多拉,一句玩笑似的,卻又極其浪漫的「早安,公主。」將兩人往後的生活交織到了一起。幽默風趣,樂觀善良的基多用自己獨特的魅力與才華,連連給自己的「公主」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像多數羅曼蒂克故事一樣,他們兩人幸福快樂的生活在一起。
平靜的流年被納粹的抓捕打破,在孩子叔本華生日那天,基多和孩子因為猶太血統被抓去了集中營。多拉知道後,義無反顧地跳上火車,跟隨丈夫兒子一起去了集中營。
在那種陰森,恐怖,滅絕人性的環境中,基多為了不讓孩子純真的心幪上塵埃,便告訴孩子這只是一個遊戲,拿到一千分,就可以贏得真坦克。孩子努力地在「遊戲」中表現得最好,父親一邊忍受著納粹的奴役,一邊為了孩子把這個假遊戲真的進行下去。為了讓妻子知道夫子平安,基多到廣播站喊出了那句「早安,公主。」「遊戲」一直在繼續,直到納粹戰敗,集中營就要變為屠戮場,為了保護孩子和妻子,基多倒在了納粹的槍口下,而叔本華,在那個陽光明媚的早晨,終於坐上了盟軍的大坦克,見到了母親。畫外音響起,「這是我的經歷,這是我父親所作的犧牲,這是父親賜我的恩典。」
當多拉喊出那句「讓我上火車!」時,她許給丈夫與孩子一個美麗人生。
當圭多用廣播喊出那句「早安,公主!」時,他許給妻子一個美麗人生。
而基多為孩子設計的千分遊戲,更是一位父親,用生命,許給孩子的美麗人生。
看這部電影常讓人想起同題材的《肖申克的救贖》,無論是在監獄還是在集中營,都會如瑞德所說,」開始你恨它,接著你適應它,日子久了,你就離不開它。」也就是被「體制化」,在集中營裡,幹活,等死似乎是每一個囚徒的使命,看看那些人訴說死亡的語氣,不緊不慢,似乎早已適應。麻木的表情讓人感受不到一點溫度。而基多,他對生活滿腔的激情,對妻子和孩子滿滿的愛意,成了支撐他靈魂的一種信仰,讓他在那種環境中,為妻子帶去美妙的音樂,用一個個美麗的謊言築起圍牆,保護著孩子純真的心靈。他的精神世界是完整的。受環境影響,繼而被環境奴役的人,在精神上就是殘疾的。尤其是在逆境之中,更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境界。記得熊培雲老師說過的那句話,「當環境在給你做減法時,你要努力為自己做加法。」安迪用那把小錘子一點點的在爭自己的自由,而基多也是用遊戲把集中營變為了遊樂場,來呵護對生活的那份堅定地信仰,這是一種可貴的品質。
王宏亮老師說過,人要樂觀,但最好是以悲觀為底的樂觀,只有這樣,才能擁有一種情懷,才能對社會,宇宙,人生多一份豁達。這裡的悲觀,我想就包含了對逆境的體悟。佛法云:「眾生皆苦。」盧梭也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但人的全部尊嚴在與思想,有了悲觀為底的樂觀基調,有了心懷希望,積極生活的人生態度,有了勤勉自勵,積極做事的行動準則,帶著理想與信仰,便能在逆境中找到自己的航程,駛向自己的幸福與自由。《自由在高處》里說:「改變不了大環境,就改變小環境。小環境改變了,大環境也會隨之改變。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床。」一個擁有積極生活態度的人一定會擁有自己的美麗人生。並且,上帝如此恩慈,讓音樂降臨人間。當安迪讓《費加羅的婚禮》響徹肖申克時,當基多讓妻子聽到那聖潔的音樂時,沉浸在音樂中的心靈是那樣充滿光澤,充滿積極的,嚮往生活的無窮力量。《聖經》上說上帝用語言讓人們產生隔閡,讓人們學會謙卑不再狂妄,而音樂,這屬於全人類的語言,恐怕就是上帝讓人類自救的工具。在困境中,哪怕只是那麼一段莫扎特,貝多芬或蕭邦,也會讓枷鎖之中的人們得以精神的飽足。
「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你對自由的嚮往。」其實,引導人向前邁進的,一直是自己的生活。借用食指的一句詩,「相信未來,熱愛生命。」,你也可以,許自己一個美麗人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