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460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zank

2011-08-05 00:13:17

鋼的琴 讓我想起我爸他們廠的故事


■ 作者:xiaohuaigou(http://www.feizan.com/space.php?uid=493)
■ 原文:www.feizan.com(飛贊同志社區)

今天有點發燒,本來打算看點八卦就休息,當我看到鋼的琴這部電影的介紹的時候,我就感到今天再難受也要寫點什麼了~

很多沒有體會的朋友可能實在無法理解「工廠」是個什麼概念,無法理解一個廠裡的同事之間居然可以有這樣「浪漫」而又有人情味的故事~

我是親歷者,我有義務講出來自己的故事。就像導演說的,才十多年,不該忘記~

這30年,變化太大,再往前看一點,60年,中國在那誰的領導下,確實發生了很多變化。我不否認真理部刻意宣傳的光輝成就,但從人的個體角度,體會到的恐怕不僅僅是發展的喜悅。我們的體系,在那位猶太老爺爺設計之初,就沒有把人正確地對待,把一個一個人當做螺絲釘,或者當做特殊材料製成的人,這樣集體的收益固然是最大的,實際上個體肯定受到損失,我們還要教育他們,融入集體是實現人的發展,為集體犧牲是幸福的~ 如果說我們搞那啥主義舶來品這麼多年,最深刻的體會,恐怕就是要把人當做人,也就是袁部長主張的馬克思主義人學研究。

有什麼不能忘記呢?其實看看那誰革命的歷史我們就不難發現,它依靠的力量從來都是變化的,也就是誰有用依靠誰,革命軍人、工人階級、農民,都曾經是主體;需要他們的時候就大力歌頌,當出了問題就180度大轉彎;延安時期,只要能抗日,地主就是可以團結的;解放後,民族資產階級也是可以團結的,然後公司合營以後一腳把他們踢出門;工人、農民也不例外,上下下鄉的年代要向他們學習,下海的年代呢? 他們恐怕成了沒文化的代名詞。曾經的「工人階級頂天立地」一夜之間變成了「不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弱勢群體,而這一切不是羅馬尼亞那樣的巨變帶來的,恰恰是我們相信、依靠的那個偉大光榮正確組織自導自演的,這給人帶來的反差是更大的。了解到這些,我們今天該關注的恐怕不是現在誰最風光,誰待遇最好,而是從歷史的角度,謹慎地為自己找個出路。不出意外的話,那誰現在所依靠的這些利益集團遲早會和其他幾個階級一樣走進歷史舞台。


再從微觀一點看,我喜歡這部電影,原因是他幾乎就是我們家周圍的故事,格外親切。拍攝的地點就在我老家,那個工廠我格外熟悉,曾經十分輝煌,可以造坦克,90年代以後還托政策的福上市,後來經營不善。我爸他們的廠經歷很類似,有過輝煌,也有過改革,後來還是破產了,其實設備很先進,後來買給民營企業了。

我不打算說下崗工人的生活多艱難,電影裡表現的都是真的,是確確實實發生在我周圍的;其實橫向比較起來中國很多地區人的生活比他們還難;面臨困難的生活,這些曾經天天在一起工作的人之間還有大愛,這是我十分感動的。我十分懷念以前工廠的生活,工人很簡單,文化不高,沒有很多說道,人們之間的關係還是挺簡單的,媽媽單位里有很多大姐,關懷無微不至,其實也有小的鬥爭,但總體很和諧。我爸他們單位男職工多一些,叔叔伯伯給我特親的感覺。。。去職工澡堂洗澡,他們總摸jj。。。因為職工住得很近,互相之間都認識,有婚喪嫁娶都有來往;還有些爺爺就在工廠,孫子也在。

後來我爸他們廠倒閉了,發生了和電影裡很類似的故事。他們廠有一個人專門負責白事情,誰家有喪事都找他操辦,後來就把他調到工會了,專門負責這個。下崗以後,被逼無奈,他專職做這個,還拉了好幾個以前別的車間的人,有的看風水,有的負責下葬,有當吹鼓手。。 他們廠衛生所的阿姨後來去牙科診所當護士了,以前的副廠長去唐山那邊的軋鋼廠,收入還很高的。。。 這些都是我不能再熟悉的人,在街上見到以後格外親切,互相之間都有照應,我爸後來的工作也是他們以前的同事幫忙找的。 我有這份體會,我很能理解社會底層的這些弱勢群體可以為了尊嚴,協力做一個鋼琴,他們有這技術,也有這份熱心;我很能理解這些人之間純真的感情,雖然要靠「忽悠」,這是我們家那邊人特有的幽默感,實際上心地非常善良。我很懷念這份單純的人際關係,在我們那,這種介於朋友、親人之間的關係,我爸媽叫做「同志」,特指一個工廠、車間的同事。現在這個詞漸漸遠去了,人有錢了,利益化了,複雜了,關係多了,但我總覺得還缺點什麼。實際上,「大姐」「師傅」這些詞理應比「老闆」更受尊重,可現實並非如此。

他們不先進嗎?我不同意這種看法,曾經的工人階級至少比農民工素質高,我爸他們廠的人能人很多,機械加工很厲害,車鉗鉚電焊都行,有的還是科級副處級,他們廠長也很厲害,很有思路。我也不想從政治角度控訴以前政策的失誤,以幾千萬產業工人為代價換取改革,這個成本僅僅由工人來承擔,這無論如何是不公平的;任何措施都是沒法彌補我爸媽那一代人心理的創傷。他們現在不願意談以前工廠的事,我媽輕描淡寫地說80年代在工廠無憂無慮的,效益很好,以後就不行了,我怎麼問她都不再說。 我爸開始也很忌諱,但我做了工作以後他會嘮嘮叨叨地給我講他們廠的歷史,過年回家他從70年代他進廠開始講起。。估計明年過年回家才能講到80年代~ 其實他們想不通,自己為啥一夜之間變成這樣。


在90年中期開始,估計中國人都很困惑,很不理解種種社會現實;不理解也要理解,影片裡那些善良的人們沒人怪中央,而是自己默默承受,他們更願意讓時間來麻木自己。其實我們很多領導人都是工廠走出來的,常委裡面的周就是油田的,掛掉的黃,被查的陳,還有上海的蔣、龔,都是企業出來的,他們那個年代人的經歷大都如此。我不知道他們面對曾經一起工作的人發生的這些事情是什麼樣的看法,我知道周回油田看過老同志,為數不多的人如李貴鮮發過牢騷。

這部電影,幫我把心裡的那份困惑呼喊出來,也許沒有答案,這已經不重要了。過去就過去了,我爸媽他們都不在乎。 追求責任似乎已經沒必要,也沒可能,這是「大人」們的事,但是事情不能忘記,類似的事情還會發生,特別是生活在這個國家,千萬切記。

我不常看電影,其實我不喜歡那種大片,我對他們批評居多。我的理由是,有很多題材可以拍,導演們往往不選擇;他們展示給人們的往往是那種離實際很遠的,看起來寓意很深刻,實際上沒什麼東西的題材;對於庸俗的人們,這種片子賣的最好。細數十年來票房高的大片,估計沒幾個還能讓人印象深刻。。。早年的大腕,還有什麼無賊,手機,包括無極,這類垃圾影片純粹就是導演把觀眾當猴耍,還有人上當。我一直很糾結地感嘆,這幫人就不能拍點反映普通人的~ 導演張猛算是有親身體驗,才能把其實挺悲的故事拍成喜劇,有點南斯拉夫庫斯圖里卡的味道。再忍不住由衷地批評一下,我們現在有不少年輕導演,學院派出來的,學的是皮毛,是技巧,雖然我不懂電影,但我認為電影不能光有這些,其中一個代表就是前一段熱播的什麼什麼眉。


巧合的是,今天也是我爸生日,他還有一個好消息;一個時代過去了,工人這詞估計快要走進歷史了,這裡寫點東西,寫給他和周圍的工友,這是一份發自內心的禮物。

■ 作者:xiaohuaigou(http://www.feizan.com/space.php?uid=493)
■ 原文:www.feizan.com(飛贊同志社區)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