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暗戰-談判專家--Running Out of Time

暗战/谈判专家(台)/RunningoutofTime

7.3 / 5,885人    93分鐘

導演: 杜琪峰
編劇: 游乃海
演員: 劉德華 劉青雲 蒙嘉慧 許紹雄 李子雄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夜摩刀

2011-08-05 16:26:15

和宿命賽跑的人


若是問起我最欣賞的中國導演,我可以不假思索的告訴你:杜琪峯。幾天前看影評人老晃關於《男人的爭鬥》(朱爾斯•達辛,1955年)的評論,其中對托尼在進車站前朝瑪杜轉身一瞥的細節頗為讚賞,並稱「當代中國導演,得此真傳者,唯杜琪峯一人而已。」
  
1999年,杜琪峯拍了2部重要的電影,《暗戰》和《槍火》,《槍火》為杜琪峯拿到了2座最佳導演獎,2部影片的主角劉德華和吳鎮宇也分別斬獲金像和金馬影帝。然而在我看來,其重要性遠遠不止是拿獎這麼簡單。眾所周知銀河映像安身立命的資本便是其一系列警匪片中鮮明的銀河烙印,這些烙印自《一個字頭的誕生》開始,一脈相承,最終鑄就了銀河映像在香港電影中獨樹一幟的風格。然而稍加審視,不難發現在這一過程中某些元素得到了揚棄,其分水嶺就在1999年。在這之前,鐵三角之一遊達志憑藉作品《兩個只能活一個》、《非常突然》、《暗花》佔據銀河半壁江山,也為早期銀河作品奠定了命運無常和乖戾黑暗的主基調。1998年,游達志在拍完《暗花》之後離開銀河映像,鐵三角分崩離析,杜琪峯要儘快重塑屬於他一個人的銀河映像風格之心,也在情理之中。而從今天看來,1999年的杜琪峯不但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漂亮。
  
回到《暗戰》這部電影,看到標題觀眾就不免將其與《暗花》比較,加上上映時間僅僅一年半的間隔,把《暗戰》視作《暗花》的非典型姊妹篇也未嘗不可——兩部作品都是把雙雄之爭作為影片發展的主線(《暗花》梁朝偉與劉青雲,《暗戰》劉德華與劉青雲),所不同的是《暗花》充斥著讓人感到窒息的肅殺之氣,主人公都是被操控的棋子,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命運棋盤上的困獸之鬥。就像電影的英文片名:The Longest Nite一樣,透露的是無盡的黑暗與絕望。總結一下《暗花》裡的宿命論,就像之前說的一樣,命運無常,它是未知的,儘管我們可以感受到冥冥之中它無處不在,但卻不知道究竟要把主人公牽引到什麼地方。因此,可以說《暗花》是靠情節來展現宿命的,就像黃金時代的偵探小說,是用推理來帶動情節,我們能做的就是跟著主人公一起,按照故事安排的線索,一步一步走向最終的結局。
  
為什麼說《暗戰》對於杜琪峯而言,是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就是因為我覺得銀河映像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宿命感,便是在《暗戰》中定型的。首先,杜琪峯去除了游達志作品中宿命的「絕對權力」,使人不再淪為一具玩偶。其次,杜琪峯標榜的宿命是可知而不可逆的——這裡的「可知」不是洞察,而是指在一定程度上的可預測性。同樣,「不可逆」也絕非無能為力,事實上,杜琪峯之後的作品裡,也很少出現《暗花》中阿琛(梁朝偉)這樣一直堅信自己能掌控大局並打破宿命的主人公,而更多的是像《暗戰》中劉德華這樣,一開始便預知自己的宿命並坦然行走下去。
  
這段話說起來很簡單,但是放到電影中,表現手法就要進行徹底的改變。於是不得不提到我在第一段引用別人對杜琪峯的評價,然後說,不同於《暗花》像一個一般的故事片一樣靠情節來展現宿命,《暗戰》要傳達出杜琪峯的宿命觀的話,必需要靠細節來建構整個故事。誠然,《暗花》不乏令人過目不忘的細節,像阿琛與耀東在警局裡對峙的一段戲,牢房裡的光,耀東手裡的彈球,以及後來兩人決鬥的房間裡那無數鏡子…..但不能否認這些對於整個故事的成立無關痛癢,可以說《暗花》像鋪開一塊黑色的畫布,然後在上面畫一朵濃艷的花,所有的細節不過是畫布上的點綴,最終整個作品的完成,靠的還是線條。那麼再認真看一看《暗戰》裡面的橋段吧:
  
《暗戰》的英文片名Running out of time(私以為這個比中文片名好太多)便直接點明了影片的主題:時間緊迫且時日無多。在我印象里,這是唯一一部銀河映像的電影裡片頭字幕背景音不是音樂,而是腳步聲,沒錯,銀河映像的配樂一向為人所稱道,你能說這不是杜琪峯有意為之嗎?第一段對白:劉德華問「還有多久?」「四個星期」,影片的背景就算是交代清楚了,主角在人生最後的時間中要做的,就是和時間賽跑。
  
電影裡「二劉」之間的鬥智鬥勇也被大多數人奉為經典,不同於《暗花》劉青雲和梁朝偉之間的較量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各自在暗處進行,《暗戰》的兩位主人公,幾乎是自始至終就在正面交鋒,在緊張刺激的場面里,時間成了關鍵詞。劉德華利用劉青雲調虎離山時,給了他30秒趕到逃生出口。後來劉青雲如法炮製,在酒吧里倒計時60秒讓他說服自己。最明顯的,莫過於劉德華那句:「到的了就算你贏」,這句可以算作影片的點題句,以此展開的橋段在影片裡有三次,第一次劉德華持槍威脅劉青雲得以順利逃脫;第二次撞車後兩個人步履艱難地挪向裝著鑽石的箱子,也是一次時間上的較量,最後還是被劉德華拿到;第三次最為精彩,當所有人都以為劉德華是用死亡才贏得最後一局的勝利時,導演又給了觀眾一個驚喜。有意思的是,在宿命里註定要失敗,生命註定會消亡的劉德華,在一次次較量中都穩穩的掌控了局面,這就是杜琪峯的去「絕對權力」。與其說這是杜琪峯對社會的妥協或和解,我更認為是他比游達志更為豁達和成熟的態度,主人公在宿命中不再無能為力,不但使影片更容易為觀眾和市場所接受,也是杜琪峯生死觀的體現。如同每個人都知道我們的出生都是要無可避免的走向死亡,但在我們力所能及的有限的年歲里,還是締造了各自不同,或平淡或壯美的人生。影片中傳達出來的宿命感,或多或少折射了杜琪峯浪漫主義和古典英雄主義的情懷。
  
如我所說,《暗戰》絕不是單純的講故事,而是要表現Running out of time的主題,這就迫使導演不得不設置許多細節,讓這些細節代替導演,不停的跳出來提醒我們影片的主要目的是什麼,這些細節最終建構起整個作品,而這些細節,不僅僅指台詞,動作,眼神,還應該包括影片的節奏。以杜琪峯的掌控力,是不可能讓「戰」的緊張刺激一直貫穿全片的,《暗戰》的節奏,是標準的一張一弛。眾所周知,在杜琪峯的大多數黑幫題材影片裡,女人的戲份是極微小也極不重要的存在,而在這部電影裡有所不同,在「二劉」三次交鋒後,都穿插了三段蒙嘉慧的戲份,兩者結合起來,簡直就像呼吸一樣完美。前兩次劉德華與蒙嘉慧在巴士上邂逅,就是在這兩段幾乎沒有台詞的場景里,不但完成了兩個人身份的置換,甚至讓觀眾聽到了愛情萌發的聲音,以致於在劉德華後來對蒙嘉慧說出那句:「對不起,我沒有時間」的時候,所有人都感慨唏噓,我甚至想代替劉德華回答她,如果我有時間,會一直跟你在一起——可是,時間是我跨不過去的宿命呀。這兩段感情戲在平靜中爆發出的力量,足夠使杜琪峯對得起那位我信賴的影評人對他的讚賞,甚至在杜琪峯後來的電影中,也再沒有出現過。蒙嘉慧的最後一次出場就是影片的結尾,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願意把這個結尾奉為香港電影史上的經典。劉德華在生命的最後,為父親報了仇,在與惺惺相惜的對手的對決中獲勝,給了愛人一個安慰和交待。他也許再也不會出現,但卻活在了何SIR和愛人,以及每個觀眾的期待里。那麼,他在與宿命的較量里,是失敗還是勝利,是渺小還是偉大呢,也會成為看過電影的人心裡唸唸不忘的迴響吧。
  
儘管對於游達志掛名的三部作品究竟出自誰的操縱尚無定論,杜琪峯在1999年推出的三部作品(還有一部《再見阿郎》)風格的突變與游達志的離開有沒有直接的關聯也不得而知,又或許只是香港電影人世紀末的心態轉變。時事造經典不敢講,至少在12年後的今天,我看到的這部電影,依然沒有在歲月中褪去色彩。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