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放牛班的春天--The Choir

放牛班的春天/歌声伴我心(港)/唱诗班男孩

7.8 / 68,021人    97分鐘

導演: 克里斯巴哈蒂
編劇: 克里斯巴哈蒂
演員: 法藍柯波蘭德 尚巴堤莫里耶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溪山行旅

2011-08-08 07:52:18

Vois Sur Ton Chemin眺望你的路途——《放牛班的春天》觀感


       似乎這是一部教育電影,故事就發生在學校,一所號稱「池塘之底」的問題男孩寄宿學校,一群頑劣的學生,一位世故而兩面三刀的校長,更有一位平凡、和藹、不失理想而執著的倒霉蛋老師。傳統教育的要素影片中都有所展示:混亂的常態性。對應的場景是教室、食堂、操場、寢室裡的哄鬧,污言穢語和惡作劇;紀律維護的重要性。針對的台詞是咆哮式的「安靜!」,實施的原則是「你有出軌,則必有懲罰!」,具體的手段包括關禁閉,各種體罰,甚至是劈頭蓋臉的耳光。當然,片中的壓抑、恐嚇與殘破只是鋪墊和背景,為的是襯托教育中溫情脈脈的一面,一位雖不得意但潔身自好,善解人意的代課老師克萊芒·馬修。通過音樂,通過歌唱,他重新找回了學校的秩序,奇蹟般地實現了教育的功能和理想。

    很自然,更多人認為這其實是一部音樂電影。Les Choristes字面就是合唱隊的意思,不同的歌曲、音樂貫穿了整部影片,既作為連綴故事的線索,本身也是故事寓意的一部份。「眺望你的路途」,在孤苦,黑暗,沒有親人的夜晚,似乎也只有歌唱能夠慰藉我們的心靈,打破那份孤寂,讓我們的內心重新充滿希望和溫暖了。即使音樂在片中自始自終地出現,馬修也更認同自己音樂家的身份而非代課教師,但《放牛班的春天》絕不是百老匯風格意義上的音樂劇,動輒獨白就成了詠嘆,故事片演繹成輕歌劇。法國特色的旋律無論相比參雜爵士和現代音樂成份的音樂劇,還是對照以德國古典傳統為代表的歐洲音樂,在我聽來都顯得更加陌生一些。但這一點也不影響其自身的耐人尋味——清澈的童聲層層起伏,配以恰到好處的鋼琴以及單簧管在舒展部的烘托,不僅渲染了故事中不可言傳的情感交流,更是展示出音樂美好而光明的一面。

    於是,我更傾向於認為這是一部闡釋人性與教化的電影。人性的「惡」似乎存在有兩個不同的層面。很久以來就一直有這樣的一種誤會,包括洛克在內的很多人都以為孩童純潔如一張白紙,Michael learns to rock在Sleeping Child 里也把粉嘟嘟的嬰兒與獨裁者對應起來,夢想只要讓後者看到孩子天使般安詳入睡的臉,所有罪惡和戰爭似乎都可以終結。殊不知人生來就帶著「罪惡」!無可否認,「池塘之底」孩子們的惡習有很多或因為缺乏家教(他們有的人根本就是孤兒),或因為周邊不良同伴的引誘和參照使然。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孩子身上那種與生俱來的惰性,對管束和秩序的厭惡,以及對性、欺凌、暴力的天然親近。這種「惡」更多的是一種生命能量的體現,是一派混沌和無序,也許更偏向中性,因而較少具有價值的相反意義。還有一層 「惡」則體現在校長這一臉譜化的人物身上:對上一副諂媚的嘴臉,勢力範圍內則極盡恃強凌弱之能事,道貌岸然,內心卻冷酷、吝嗇、自私而猥瑣。其實,這兩種「惡」內在有著必然的聯繫,如果缺乏教化的話,每一個人原始的生命力量會向著後一種「惡」不斷滋長。或者換一種說法,我們每個成人身上都具有後一種「惡」,如果我們曾經獲得的教化不足以強大,就制服規整不了這樣的勢力,便不斷地墮落下去。
 

    那麼,有什麼樣的辦法足以擔綱這種教化的力量呢?那就是音樂了。旋律性的音樂之所以打動人心,是因為那份優雅和優美本來就蘊藏於每個人的心底(人的善性),它與星體的運行,宇宙的呼吸都是同步契合的。人,作為社會性動物而言,也許「惡」的動力機制更能解釋其生存和適應,但人作為與星塵同源的時空隧道中的一份子,兼容「真」也必然散發大愛光芒的「美」的感召,就是無與倫比的!蔡元培、林風眠先生推崇「美育」的道理也就在於此。
 

眺望你的路途,

於這黑沉沉的、死一般的夜裡

我們還是看到了

天際的那抹魚肚白

看到了溫暖的希望

(寫於2010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