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再給愛一次機會--Then She Found Me

她找我/然后,她找到了我/她找我

6 / 9,139人    100分鐘

導演: 海倫杭特
編劇: Alice Arlen Victor Levin
演員: 海倫杭特 柯林佛斯 貝蒂蜜勒 馬修鮑德瑞克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when

2011-08-09 00:49:17

生命的感受


故事第一個鏡頭是一個穿黑色T恤的小姑轉著頭似乎在尋找著什麼?影片一開始就在點題,用了三秒這一鏡頭一晃而過。接著講述猶太傳統中的一個引人思索的小故事:父親為把兒子教育成一個勇敢的人,讓他去跳臺階,他把兒子放到第二級臺階上說:跳吧我會接住你。然後又把兒子放到第三級臺階上說:跳吧我會接住你。男孩很害怕還是相信了父親跳進了他的懷裡。父親把兒子越放越高,說跳吧我會接住你。男孩最後從最高階梯跳了下來。這次父親卻向後退了一步,男孩的臉碰到地上,他流著血淚掙紮著站了起來,父親說:這是給你的教訓。
隨著這個小故事的講述,鏡頭在小男孩,男青年和老人之間轉換,這意味著每一代都是從這一樣故事中成長起來沒有人能例外。

這是一個關於愛情的電影,但並沒有停留在愛情本身。有時談到愛情可能更多是關乎到整個生命。通過愛情領悟生命過程的曲折,理解生命中存在的不可避免的苦澀與傷痛。讓怨恨消融在寬厚的的愛中,並以這樣的愛去溫暖每一個生命。

片頭這一個小故事究竟什麼意思,作者要從這樣的一個故事中得出什麼結論?在以上這段文字中沒有告訴我們。電影從穿黑衣小姑娘和這一個故事開始,結束在一個穿白衣的小女孩與對這一小故事的詮釋。這不是簡單的頭尾呼應,經過影片曲折的發展收尾鏡頭將給與人更深邃思索。黑衣小姑娘也許還是一個隱喻,黑色代表著陰暗,小姑娘暗示著April。另一層意思是孩子問題在不斷推動著影片情節,結尾白衣的小女孩代表純潔與光明,看埃普麗爾如何在這影片中實現在這樣轉變?

39歲埃普麗爾小姐婚禮前,母親看到穿著婚紗的埃普麗爾冷得發抖再三勸她披上一件衣服,她不耐煩的拒絕了!同時弟弟也表示出了一點對母親的不耐煩。這是一個不會引起人注意的細節,不僅很快影片會對這一段有回應,也對整部影片發展做了伏筆。這個伏筆就是與個體生命中的唯我相抗爭。好的書與電影都會在人們不經意的細節處留下玄機。他們是猶太人婚禮上必然出現這樣的誓詞:無論貧窮或富裕,疾病或健康一直到死都不能使我們分離,我把自己永遠交給你,在上帝面前以仁義公平慈悲與憐憫聘你歸我,你必認識我耶和華。兩個人生命旅途上就猶如坐碰碰車裡,偶然的巧合使他們相遇。然而相遇後的結合是否以仁義公平慈悲與憐憫為基礎呢?這是一個問題!
在碰碰車上方鏡頭裡出現過一個很大圓形霓虹燈,這是對這一個地球或世界的象徵,在這世界裡人與人常常是不經意的偶然相遇,可彼此的相遇會碰出什麼呢?是否會是霓虹燈一樣閃亮?什麼才能使人與人相遇產生光亮也算是影片一個潛在的主題。
婚禮後埃普麗爾從房間裡走出來,把一杯白色牛奶給了一個小女孩,人生從這樣白色的純潔開始就該這樣純潔的走下去。她來到丈夫身邊,和丈夫隔著一隻小狗。小狗只有生理慾望是為著生小狗,人不能為著這樣目的去與人結合。人之為人有超越生物生理性與物質化自我的能力,而人在此之上的交融才是人與人最美好的相遇。

埃普麗爾小姐從小被領養,又是幼稚園老師因此很想有自己的孩子。但是婚後一直不能懷孕。母親病了,埃普麗爾和丈夫安息日那天去看望母親,在和母親提到他們為孩子努力了十個月後,丈夫黯然離去。又是為下一個情節鋪墊。同時回應上面一個鏡頭。

母親在病榻前說:你在安息日遲到,你把我們的私事告訴陌生人。這點出April只在乎自己不顧他人感受。當母親說著世界有很多受苦的孩子,你可以領養一個。潛台詞是你有愛孩子的心那你就去愛孩子,至於孩子來自哪裡並不重要。April回復,母親與自己親生兒子密切的神情讓她深深羨慕,這和領養不一樣她也想擁有這樣的感受。母親告訴她,兩者沒有兩樣。接著是母親無奈的搖頭。埃普麗爾沒有意識到這只是她的主觀感受是排斥他者的利己主義,人只是宇宙一個孤立的微小成份,而利己主義認為自己並非局部而是整體並以此為基本原則想左右整個存在。而這樣一種感覺唯有愛才能獲得拯救,雖然愛也是一種感覺,但卻大於理性意識,可沒有接近真理理性意識愛並不能提高拯救力量。母親沒有喚醒埃普麗爾走出狹窄的自我。只注重自己主觀感受不去了解他人想法這點與婚禮上母親要她穿上衣服相呼應。


再來看弟弟的台詞,我們來了就不錯了,這在為April開脫。母親「來了就不錯了,這算什麼?別吃了。」接著弟弟長篇回應「因為現在是二十一世紀了,因為我們不住在巴比倫,我們已經不用提醒自己停止耕種或一切勞作。」當母親提到安息日的意義,被April打斷,「我只不過遲到了十一分鐘。」
母親的話語雖簡單卻意味深長,「來了就不錯了」,表示來或不來沒什麼不同,能來已經很好了,因此這來是帶著勉勉強強意味,語氣中不來也未嘗不可,也就是說來並不那麼重要。但安息日的到來對於母親並不這樣看,母親認為那是非常重要日子,你輕視這樣重要日子是對自己作為一個猶太人信仰的輕視這是讓人難以容忍,因此母親會說:「這算什麼?」「別吃了」,吃是為了我們肉體的存在,但我們不僅僅是以肉身存在於世界,我們之為人不同於動物因為我們有精神有靈魂,如果一個人漠視他的精神與靈魂的存在,生命還有什麼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而安息日,是以色列入與上帝訂立的約定,是神聖不可更改的。這在猶太人精神世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忽視這樣日子,只知道吃,生與死有何不同,因此說,別吃了。
  弟弟辯解,二十一世紀了時間變了,我們不住在巴比倫地點變了,我們已經不用提醒自己停止耕種或一切勞作,也就是嚴守猶太律法的古老時代一去不回。儘管時間地點人們生活方式都在改變,但是安息日的意義:遵守安息日,為要紀念上帝創造萬物的恩典沒有變,對於猶太人來說這是個永恆的存在。恩典意味著愛,無所偏私的純潔的愛,就如同陽光照耀著大地的一切。母親剛說到安息日意義,被April打斷,這裡Apri阻斷了母親後來在病床上同樣意思的的表達。迫切地說「我只不過遲到了十一分鐘。」 耶穌本來有十二個門徒,猶大出賣了耶穌,門徒剩下十一個。猶大的出於自我的貪婪與對自己慾望的滿足背叛耶穌傳教的愛。April某種程度上與猶大的相似才有這樣一句台詞。

埃普麗爾點上兩盞蠟燭開始祈禱,而我們從母親的神情看到對埃普麗爾做這樣祈禱很討厭。祈禱是對上主的信仰,是對主的恩典的讚美。是傾身投向上主的懷抱在塵世中活出主耶穌的形象。這其中最重要就是無差別的愛。可是埃普麗爾抱著自私的心做這樣祈禱母親當然很不以為然。當埃普麗爾念祈禱詞「仁慈的主啊!」被母親打斷,「在東方人們把嬰兒扔進垃圾桶,」埃普麗爾動了一下嘴唇繼續「我們的上帝,宇宙的王」領養一個孩子吧!
這裡看似母女在言辭上一種衝突,但是從承接上來看真是非常恰切和諧。為被丟進垃圾桶的嬰兒祈禱,為上帝的愛領養一個這樣的孩子。

之後她回到家,老公正坐在客廳呆呆等著。她走到他面前,他要她把大衣脫了。她卻說為什麼你不幫我脫。最後她還是自己脫下,裡面只有一件透明的褻衣。為什麼是這樣?她為挑逗老公幫她生一個小孩。老公為此受不了,告訴她要離開。然後就走了。僅僅慾望的吸引到某種程度會失去吸引力,他覺得埃普麗爾總是以此來誘惑她違背了誓言。可是丈夫離去不同樣違背了誓言嗎?因他所看到只是現象而不是去理解。影片到這裡是一個轉折,但這個轉折不細想讓人覺得有點突兀。

接著鏡頭轉向街上擺著的食品與道路伴著低沉乏味的琴聲,在路的另一頭閃爍著表示停止的一隻紅色的手。也許在暗示觀眾對於埃普麗爾和丈夫這樣的人生之路走不通。

養母去世,「上帝啊,可憐那些生活艱難的人吧!帶來真理,在天使的翅膀下聖神而純潔,就像天堂的陽光灑向伊普納,她已離世願她的心靈安息。獻給格特魯德伊普納,這位長眠者。主啊!我們向你祈禱,記得她的可敬與價值!阿們!」
這又是一個轉折,生母就此之後出現。

前一個轉折,使埃普麗爾遇到單親父親,一個被拋棄的男人。因此這男人看著憔悴的埃普麗爾會說「睡覺之前別做任何事,睡前也別想任何事。」這會引起一個人孤單的感受和被拋棄的感覺,讓人無法入眠。這樣兩個被拋棄的人很快走到一起,在影片的大約過一半時候兩人已如膠似漆。但事情並非會因此順利發展。

與生母相認,由於生母的欺騙不敢說出真相,使兩人關係陷入僵局,兩人對話時旁邊是長長鐵闌珊,那是在暗示一種阻隔。在母親跪向埃普麗爾後,這層阻隔暫且消失,在母女關係漸漸走入佳境時風波接踵而來。


在母親的晚宴派對上,丈夫寂寞的來電,反而促成了埃普麗爾與單親父親的融合。

可是埃普麗爾發現自己懷孕,這一懷孕使故事再起種種波瀾。因為所懷是前夫的孩子。於是埃普麗爾去和那位單親父親談分手。分手理由:你要和我在一起,就要和這個孩子在一起,可這不是你的孩子。潛台詞你不會愛自己孩子一樣愛她。埃普麗爾這一觀念從影片開始到這裡一脈相承。在這樣思想縱容下埃普麗爾再次被慾望左右差點和前夫做愛,儘管沒有,前夫把帽子遺忘在車裡。
當法蘭克發現她與前夫幽會,兩人對話台詞很有意味。「走,回家吧,不是我的家,是你自己的。」這是法蘭克發現後的憤怒。「沒有你,我就沒有家。」這是埃普麗爾對法蘭克難捨的愛。「不關我的事。」憤怒在繼續。「你為什麼要走路?」埃普麗爾的關注「你想知道嗎?」「是的,我想。」你愛一個人總想多了解他。「我要把本想不對你說全說出來。」「見鬼去吧!生你自己孩子去吧!」這是他對她的了解。「你怎麼老生不出小孩?」「還有你能成為什麼樣母親。」這是對她能成為好母親的質疑。這一質疑來自後面台詞,「如果你能連想都不想就可以拋棄你的孩子。」在影片前面埃普麗爾與法蘭克兩個孩子有過親密互動。這是他能說出這樣一句台詞基礎。但是埃普麗爾並不明白法蘭克這樣說的意思,正如埃普麗爾的不明白養母曾對她說過,自己出生與領養情感並不會不同。埃普麗爾驚異以為法蘭克這話是在對他出走的妻子所說,這更增添法蘭克憤怒,法蘭克直接點出,你輕易放棄他們是因為「他們不是你的孩子。」你以為我這話是在對我出走的妻子所說那麼「我沒有義務要和你在一起,我也用不著關心你,還有你那被上帝遺棄的孩子。」「我現在要做的,就是陪伴我的孩子照顧他們長大成人,不管我是否享受這養育過程,喜不喜歡他們,去他媽的孩子,去他媽的你。」說完,法蘭克朝自己家走去,當他走進家門,我們聽到重重關門聲。這聲音似乎代表法蘭克徹底拒絕了埃普麗爾。但是我們從法蘭克最後的台詞透出資訊並非如此,「去他媽的孩子」並不代表他真討厭孩子而是因為愛他們,正因為愛他擔當起父親的義務,與孩子相連是罵埃普麗爾,「去他媽的你。」但是當他把她和孩子並列在一起罵,說明這樣罵她正是因為愛她,這也是影片最後兩人重新走到一起潛在因素。

之前埃普麗爾為如何在兩個男人間選擇去找母親,結果偶然聽到母親遺棄自己真實原因,憤然離去。布尼斯年少懷孕,與孩子一起生活的絕望使放棄自己孩子。過上自己嚮往生活,並且成為名人。可是養母不僅養育埃普麗爾還一直在受著埃普麗爾的臭脾氣。雖然養母並不曾為埃普麗爾念過:「我還是會前進,儘管天氣是多糟糕;我還是會往前走,儘管前方有敵人埋伏重重;走啊!抬起腿越過那湍急的河流,儘管鞋進水,胳膊腿腳都酸痛,但也要勇敢劃到河的彼岸。」對此養母做到了,布尼斯卻逃之夭夭。即使會講萬國語言,甚至於天使的話如果沒有愛,這些話就像吵鬧的鑼和響亮的鈸。當布尼斯意識到自己選擇錯誤時候,時間再也不會倒轉,她永遠失去了陪伴孩子一起成長經受孩子各種狀況帶來的煩惱與傷痛。有些失去的愛不會重來,就如長大後孩子不會再回到從前。布尼斯只有道歉來彌合對埃普麗爾內心所造成的創傷。為什麼電影名字是Then She Found Me?因為布尼斯只為自己生活拋棄了母女之間的愛,當年華老去孤單中才感到這份愛的寶貴,想要重拾往昔被她拋向風中的這份愛不經過懺悔是難以讓埃普麗爾釋懷。這就是電影名字寓意,然後她來找我為那曾經丟失在風中的愛。對整部電影來說這只是第一層寓意,在片尾這層寓意再次得到延伸。

在檢查中醫生告訴埃普麗爾她懷著的小孩沒有心跳,失去了孩子之後,在回去的路上伴隨著是憂傷音樂和歌聲,接著點起一盞蠟燭,這是為誰點亮?為那離去的孩子!接著是另一盞,兩站蠟燭相對閃亮著。為孩子也為母親,是母親對離去的孩子的祝福,是孩子不願不離去的告別。弟弟說領養一個孩子吧,或者讓你母親出錢為你做件你最想要的事情。埃普麗爾是個窮教師,第一次去見親生母親時在募捐杯里只放了枚硬幣。而母親是名人很有錢。她去找母親希望幫她出錢進行人工受孕。母親提著褲子從盥洗室走出來,沒有見到埃普麗爾。直到埃普麗爾叫她才驚訝的發現。這裡在說女人,當你褪下褲子時要看清楚周圍情況,當你冒冒失失褪下褲子你必須為此付出代價。母女在餐館吃飯,母親拿著紙說讀著捐精人的資料。
母女來到醫院受孕前母親要埃普麗爾祈禱她不肯,過去做很多事之前埃普麗爾都會祈禱,可是本以為仁慈的上帝讓他兩個美好心願都失落,失去孩子失去心愛的男人。她不願再祈禱。可真正信仰從來不是為索取而是為完善自我生命,兩位母親對信仰的虔誠都隱約明白這樣道理可是年輕人只憑著感覺生活,一有挫傷就容易放棄信仰。正如賽門娜•韋伊說過「如果你執著的把感受各種情感作為你追求的主要目標,你就不可能走得很遠,因為那只是過眼煙雲」。母親告訴她,上帝並非你所追隨的感覺,他非同一般,也很複雜但也許也有煩惱。埃普麗爾聽從了母親,在做手術前用非常動聽虔誠希伯來語作了如下祈禱:「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的上帝,唯一真神,上帝的慈愛與威嚴總是一體。」愛會帶來傷痛,但沒有傷痛怎知道什麼是愛!回到片頭旁白的故事,至此隱約可以感受到故事內涵了,這也是貫穿整部電影的內在意蘊。
  
做完手術,埃普麗爾去找了法蘭克,接著又是一段精彩對白。在前一段兩人對白中天色陰沉海風淒切吹拂著個兩顆動盪不安的心靈。此時琴聲舒緩微風裊裊襯托著兩人對彼此的思念與柔情。「你好!」法蘭克先開口,為什麼?說明法蘭克憤怒已銷放低了姿態,「謝謝你願意見我。」「你站在我和我的房子面前,我沒有別的選擇。」這一句看上去與埃普麗爾見面是迫不得已,並非自己主動願意,這是對埃普麗爾「你願意見我。」的否認,與起初主動打招呼形成對峙。但是這一句有一層潛在意思,誰會站在家與歸來男人之間------「妻子」。那麼這一句潛台詞就是,你就是我的妻子,「我沒有別的選擇」。
「我聽說發生的事情,對不起!是我把她說成被上帝遺棄的孩子。」主動道歉緩和了前一句台詞表面上的對抗。
「結果證明她的確被遺棄了。」潛台詞:你說的是對的所以你不必自責.。進一步緩和氣氛。由此引出「我想你了,你想我嗎?」下面是法蘭克再次抵抗,「你想要幹嘛?埃普麗爾。」埃普麗爾回答委婉動人且富有情趣。
「我想一直看著你,for long long time.」「還有呢?」潛台詞這樣看著為什麼?
「再過幾個小時我的生活或許會改變或許不能,在此之前我想對你說兩件事,我知道我對你所做的一切,對於你就像是一場噩夢,對嗎?」法蘭克微微只是點點頭,一般男人是不會顯示出自己軟弱。所以只是點頭而不是直接回答。埃普麗爾繼續說下去「我知道的,即使是在當時我也知道。」正因為埃普麗爾知道法蘭克對自己的的愛成一場噩夢所以帶著歉疚來找法蘭克。
「還有呢?」既然你明白了我的感受,那你接著想怎樣?
「我會再這麼做,我會的,我要再一次次傷害你,但不再像以前那樣傷害你,如果我像以前那樣傷害你,你一定會離開我。即使我們在一起,我在這樣傷害你,你也會離我而去。你會嗎?」

「我會再這麼做,我會的,」如果只是聽到這句話讓人的心一下子收緊,怎麼會是這樣?但是當出現我要再一次次傷害你,那麼這傷害味道全變了。因為只有在一起才談得上不停的一次次傷害,這是正面意思反面說。如果出現以前那樣傷害你,你是否會離我而去?法蘭克回答語氣沉著堅定,「是的,我會。」
接著埃普麗爾把話引向兩人在一起可能會發生的事情,「我可能會在別的方面傷害到你,在小細節上,我不是故意的,只是當時情形使然。但有時候我也會故意這樣。」這句話裡的「傷害」其實是帶著脈脈溫情。所以法蘭克說:「這是你想出來要交給我的吧。」交給我什麼?就是前面所提到不再是傷害,而是帶著脈脈溫情的愛。

「你也會傷害我,你知道嗎?你會傷害我並改變我,你在承諾不會離開我後,離我而去,是這樣嗎?」這裡傷害,是帶著愛,並讓埃普麗爾走出自我侷限,母親沒有改變埃普麗爾,是母親不忍心「傷害」自己女兒,可是埃普麗爾最終被「傷害」自己男人改變。也許唯有經過痛苦的折磨才會領悟生命的真諦。

「我不會的,」不會離你而去。「你可能會的。」埃普麗爾的懷疑是為獲得再次肯定與確信。「但是我不會的。」法蘭克的堅定執著給了埃普麗爾自信。「但是。。。你可能會的。」既然法蘭克一再保證自己不會離開,為什麼埃普麗爾還要提出這樣的懷疑?這正是女人想贏想佔據優勢,想給法蘭克一點點故意的溫柔的傷害。「好了,我想我可能會。」這正是法蘭克懂得女人的心所以屈從了埃普麗爾,給了她贏得感覺同時也是給出自己的柔情。
「那現在呢?」埃普麗爾把話引導他們此刻是分開還是在一起的岔路上。
「哦!天哪!」此刻法蘭克已不知如何來表達想與埃普麗爾在一起的渴望。
「我知道。」法蘭克並沒有直接說出自己願望,而埃普麗爾心領神會。兩人對彼此的愛盡在那一刻的默默無言中。
「I am sorry! 」這是這段對白中最後一句。琴聲響起悠揚舒緩充滿溫情。埃普麗爾的道歉完全贏回法蘭克的心。上一次的贏是為顯出自己的強大,這一次以自己的柔弱與謙卑將整個男人擁入懷中,這是真正的贏,生命中的純真與善和愛徹底戰勝個人純粹私我的慾望。

畫面切向溫暖的陽光寧靜的湖泊與在藍天白雲之下漆成各種顏色的小屋,這個溫馨畫面是對這個星球上所有人的祝福!在屋內弟弟在洗碗時說:「去拿個小酒杯就完美了。」猶太人婚禮結束時是要踩一個酒杯,這句話意思也許是電影即將結束你可領悟到完美結合需要每一個人的心靈都擁有仁義公平慈悲與憐憫。

電影尾聲法蘭克兩個孩子自己玩著遊戲,法蘭克在另一處蹲著在看著什麼?埃普麗爾走過來蹲下說「我來看著她。」法蘭克說聲「一會見」離開了。這一個切換同樣意味深長。養母說過:她對埃普麗爾與弟弟感情並沒有不同。在這裡埃普麗爾與法蘭克回應了她的養母。埃普麗爾在經過法蘭克兩個孩子去找法蘭克時不經意的回望兩個在地上玩的小孩那就是愛,法蘭克看著即將出現在鏡頭上的亞裔女孩同樣是愛,這愛並沒有不同。

這部影片的第一個鏡頭是一個白種女孩,也就是埃普麗爾一直想擁有的自己的小孩。當她走出封閉的自我與亞裔女孩在一起時畫外音又出現影片開始時的故事,一個父親為了教他的兒子要勇敢不要害怕,說「跳!我會接住你。」孩子相信父親然後跳了,當父親接住他時,孩子感覺到了愛。當父親沒有抓住他時,他心中充滿感慨,但那時更貼近生命的感受。

最後鏡頭是埃普麗爾扶著亞裔小女孩一步一步登上臺階,那是生命的階梯會有跌倒的痛,但只有在痛楚之後才會感覺到永恆的愛。經過傷痛的埃普麗爾終於明白獨特的情愛是以沒有差異的愛為根基,只為滿足自我私慾的愛那不是愛只是貪婪的慾念。讓我們再次回到片名,然後她來找我。這裡的她已換成埃普麗爾,而我已是那位亞裔女孩。影片末尾鏡頭從母親弟弟切向埃普麗爾法蘭克與法蘭克孩子直到那領養的女孩導演所要傳達的寓意便是,願這樣的愛傳遞與承接永不消散在這世界。

我會令你失望,我知道我會的
我會令你哭泣,我知道我會的
如何才能讓你相信我不會離去
我會,在此一直廝守
所有逝去的已逝去
所剩唯有我們努力去愛
不論折斷了樹枝還是打翻了搖籃
無論我做什麼事都令你撕心裂肺
就讓我對你說一句對不起
你就可以誦唱我們的歌謠
你就可以融化所有誤解
你就可以親吻千年風化的岩石
在你最荒誕的夢魘里
你會同時看到
騙子和聖人
你緩緩而行
走向神秘的旅程
你擊響自由之鼓
在愛恨情仇里
穿過擁擠與喧囂
你呼喚著他們,
好像你見到了他們


2014 1 15 修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