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

午夜巴黎/午夜巴黎(台)/情迷午夜巴黎(港)

7.6 / 449,662人    USA:94分鐘 | Argentina:100分鐘

導演: 伍迪艾倫
編劇: 伍迪艾倫
演員: 歐文威爾森 瑞秋麥亞當斯 麥可辛 瑪莉詠柯蒂亞 安卓亞布洛迪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艾小柯

2011-08-09 04:35:50

浪漫主義的真諦


村上春樹在《海邊的卡夫卡》中有個片段談論到舒伯特的D大調奏鳴曲,說因為曲子本身不完美,所以「優質的稠密的」不完美性強有力地刺激著人們的意識,吸引著某種人們的心。而這種不完美便是「向萬事萬物的存在狀態挑戰而又敗北的音樂」,「這是浪漫主義的本質。」

用村上春樹這個關於「浪漫主義的本質」的概念來看待伍迪·艾倫的《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我覺得真是再合適不過了。故事主線並不復雜:好萊塢的劇作家蓋爾(Owen Wilson)與未婚妻伊奈茲(Rachel McAdams)來到巴黎度假。蓋爾一直苦於修改自己的第一本小說,無奈卻得不到伊奈茲及未來岳父母的支持。更讓蓋爾無法忍受的是伊奈茲誇誇其談的半吊子知識分子朋友。某晚從聚會逃出的蓋爾隻身遊蕩在午夜的巴黎,莫名其妙就加入了一群20年代穿著打扮年輕人的聚會,發現自己竟置身於音樂家科爾·波特(Cole Porter)、作家斯科特·菲茨傑拉德夫婦(Zelda and Scott Fitzgerald)、海明威、格特魯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及畢卡索等藝術家的文化圈子。這意外的穿越徹底改變了蓋爾對巴黎的認識,也讓他結識了畢卡索美麗的巴黎情人阿德瑞娜(Marion Cotillard)。

此後的故事發展當然是浪漫的,愛情的萌發也自然而然,畢竟這是關於巴黎的電影,要不伍迪·艾倫怎麼會用開篇近四分鐘的膠片來一點點撲捉晨光下、雨幕中、夜色裡的巴黎街頭、公園、小巷、咖啡館、塞納河與石板路呢?整部電影的攝影子乎都是蜂蜜色的,透明甜蜜。關於巴黎的一切都流光溢彩魅力非凡,在小號與吉他的輕柔樂聲中每一個畫面都美得那麼動人心弦。但這個巴黎畢竟不是主人公蓋爾(也不是伍迪·艾倫)所要尋找歸屬的精神家園;二十年代文萃彙集、百家爭鳴,轟轟烈烈中誕生了超現實主義和立體主義的世界藝術之都才是他唸唸不忘的黃金時代。音樂、美酒、聚會、沙龍,與各大文豪藝術家們唇槍舌劍指點江山,這才是蓋爾激動人心的文藝夢想。

電影最有趣的當然是伍迪·艾倫那些睿智而尖利的諷刺挖苦。伊奈茲及其父母那副中產階級的勢利面孔就不提了,如雷貫耳的時代名人們自然更不可放過。海明威是個男性荷爾蒙過剩的好鬥狂;菲茨傑拉德靦腆溫柔,甚至還有點女里女氣;達利油腔滑調神經兮兮,而偉大的布努艾爾則完全被整成了個呆頭呆腦的投機分子,驚世駭俗的《泯滅天使》(El ángel exterminador)乾脆成了蓋爾的鬼主意,哈哈,真笑死人了。

不僅如此,穿越中還有穿越,巴黎中又有巴黎。從今天到歷史,從黃金時代到失落的一代,在對愛情的尋求中蓋爾終於看清的只有一點:完美是不存在的,幸福是不可及的。但巴黎的浪漫也並非禁錮在對往日時光的悲嘆緬懷當中,巴黎是現在時的,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巴黎的現代時,正如格特魯德·斯泰因對蓋爾所言,「我們都懼怕死亡,對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迷惑不解,但一個藝術家的角色並非向絕望低頭,而是尋找對抗空虛存在的解藥。」這副解藥,在我看來,就是村上春樹所言的「向萬事萬物的存在狀態挑戰」,反應在蓋爾身上,便是終於走出他的古董店(nostalgia shop)選擇我們的時代,今天的巴黎。當然鑒於一切未知的高風險特質和人生孤獨走向的實質,敗北仍將成為必然;但明知不可而為,為了追求美、追求愛、追求高於現實的悲劇性人生理想而終於選擇靈魂的流亡,這便是浪漫主義的精神。

從這個意義上說,浪漫主義的真諦就在於一次次向時代挑戰而終於敗北,在於遠離以及那些永遠觸不可及的迷人,不論那是在紐約、倫敦、北京,還是午夜的巴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