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活著

2011-08-12 19:16:37

《死亡詩社》-----多角度看教育意義


站立於一個從來沒嘗試過得高度,一切都是那麼新鮮,這一刻,世界彷彿就在你的腳下,蒼穹也唾手可得,但你沒有意識到,站在上面很容易摔的,一失足,便成千古之恨。
   這部電影我大致分了三個角度:
   校長與父母的角度:他們追求傳統,榮譽,紀律,優秀,固定的教育的模式,固定的評價標準,以豐富的社會經驗給學生灌輸理念和知識,他們是對的,因為他們也經歷過學生時代,他們知道我們該做什麼,現實中也是如此,父母師長教給我們的道理往往都是對的,我們從一開始的不理解,一直到走錯路的時候才後悔不已。但是他們過份為孩子設想前途,以致於忽略了孩子所想。羅伯特•佛羅斯特說過:「兩條岔路在叢林中,我選擇走的人少的那一條。」成功的道路往往充滿困難,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他們的青春需要發光發亮,然而父母把他們過早地扼殺了。要知道,父母不能陪伴孩子一輩子,父母在的時候孩子擁有鋪好的路,父母不在的時候,孩子突然沒有了方向,但他們已不能重來,昔日的青蔥年少如今只剩下白髮蒼蒼了,儘管父母是出於愛,但卻害了孩子。所以父母老師的教育應該重在建議,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也說:「年輕的時候應該追求做虛幻的東西,不能過早地把人培養成太現實的人,要敢於做夢。在成熟以後,美夢破滅,在破滅中昇華,這樣才可以達到永恆的精神和諧。」
    該放的時候就放手,讓孩子自己走一次,成功與否,至少不會後悔。
從基廷老師的角度:他是學生的光明,他教會學生用不一樣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樣的自己,挑戰那些在別人眼裡是金科玉律的教條,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無論是讓學生撕掉權威關於詩歌的評價用自己的心去品讀,還是讓他們看到自己是如何隨著別人的腳步改變自己的步伐的,基廷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著這一群在禁錮里壓抑太久的年輕人,讓他們恢復了飛翔的勇氣和嚮往飛翔的激情。但他錯誤估計了飛翔的代價,凡事有度,就像金魚不懂節制吃的度,最終過飽撐死。年輕人的確鬥志昂揚,強大的生命力助他們振翅高飛,但他們不知道要休息,容易落得力盡而墜,這一墜便翻不了身。所以諾蘭校長批評基廷只講浪漫主義的詩歌而不講現實主義詩歌,告誡基廷十七歲的孩子根本不懂選擇的自由與意義。基廷的思想作為一種哲學理念是對的,但作為教學理念,若不懂節制,不懂因材施教,難免誤人子弟。

懂得收一收,給予適當的約束,在他們跌倒前扶一把。
尼爾的角度:尼爾是一個好孩子,是我最喜愛的角色,他是整部電影的中心,他是比較理解自由的意義的,而且這裡有個微妙的設點,他是一個全優生,則是說明了成績的基礎性,成績好的品行好的人才有夢想的基礎,看看其他幾個同樣追求所謂自由的人,他們追求的有很大一部份是放縱,在那個校會上的來電事件後,基廷告訴他們,"有大膽刺激的時候也要有謹慎的時候."更加說明了自由與束縛的關係。看尼爾的死,我們不能單純看片面的,他雖然是追求自由的典範,但是同時也告訴我們他死了,就再也沒有追求的機會了,這也是基廷所說「你失去了很多寶貴的機會,例如上我的課。」尼爾有資格追求自由,但最終他不過是一個17歲得孩子,他還是不明白,至死也不明白在這追求夢想的途中,成功的只是少數,倒下的永遠比到達終點的多。
保留追求的底線,凡事留一個下臺階,死了便沒有再選擇的機會。
於是到最後我認為,這部電影並算不上勵志片,它是一部悲劇,這個悲劇不是單方面造成的,是尼爾老師和父母的過度壓抑,是同學們的放縱環境影響,還有基廷老師對他不加節制的引渡共同造成的,而且三方都沒有真正理解自己錯在哪裡。
人生不是永遠能讓你站在高處俯視四週,我們最終都是需要現實,畢竟人的基本動作還是我們腳踏實地地去做好每一件平常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