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460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安德烈大叔

2011-08-12 22:36:38

《鋼的琴》:時代之殤



        如果說現實的崩塌是生活妥協與自我告慰的悲歌,那麼在我們時代前進的路上,我們確實一路歌聲不斷。那些我們一直傳唱的蘇聯歌曲依舊不變的悠揚而悲傷,唯一變化的是到了今天,我們為之憂傷動容原因潛移默化的轉嫁到對時代的感懷上了,除了情感上的懷舊,更多的是對過往時代的一種憑弔和祭奠吧。然而懷舊或許也只是一種奢侈,這個時代沒有給我們足夠的時間懷古傷今,因為現實重重的壓在我們身上,那些理想、激情早已被現實的巨輪碾的支離破碎,當我們拼湊起那些碎片,我們才會發現,那些我們以為堅固的東西是那麼的脆弱,但是我們只能放下滿手的碎片,微笑的告訴自己,生活還是要繼續。
        
        《鋼的琴》不自覺的為我們還原了一段集體回憶,但是我想它更多的是劍指當下吧,張猛的鏡頭沒有選在發達的沿海,也沒有指向蕭索的西部,它選擇了東北,這個飽含一整代中國人報國之夢的老工業基地,它曾經是共和國的驕傲,而如今卻略顯破敗頹廢,除去虛假的繁華,更多的是那些倒閉的工廠、為生活掙扎的下崗工人,還有那曾經的一腔激情和一片狼藉的現實殘骸。感謝張猛,感謝他把虛浮到令人作嘔的中國電影鏡頭重新放到了我們普通百姓的身上,感謝他艱難的為我們呈現上了一幕我們自己的優秀新現實主義電影。
        
        為了挽留自己的女兒,片中的父親竭盡全力的去爭取一架鋼琴,他以為他爭取到了鋼琴就能挽救自己殘破不已的生活,但是現實又豈止是一架昂貴的鋼琴,他連自己的生活都拯救不了,又怎麼能拯救一個家庭?作為一個父親作為一個男人,他只是想滿足自己女兒的一個願望,希望能在女兒面前維護自己高大的父親形象,但是現實卻是殘酷的,他並沒有這個能力,他只能氣急敗壞的砸毀自己手工製作的粗糙假琴,內心之中卻暗暗發誓要送女兒一架能真正發聲的鋼琴,這是電影的引入篇章,主要圍繞的是現實狀態下的父女互動,為後面真正的重頭戲做個鋪墊,這是這部電影的高明之處,它並沒有抓住這個父女之情進行濫情的煽情,它正在要講的東西在後面。
        
        片子的基調平台一定下,人物便各個粉末登場了,《鋼的琴》之中的人物挺多,但是關係網卻非常的簡單,整個故事也沒有故意賣弄深邃,只是一個父親為女兒手工製作鋼琴的故事,這片子高明的地方是把父親製作鋼琴和老鋼廠聯繫在了一起,搭建了一個平台去表現核心之中的東西,分支的人物也非常簡單,但是每個人又有自己的人物個性、自己的經歷,整個故事雖然簡單,但是整體上卻顯得非常飽滿。另外不得不提的是整部片子的主基調,以溫情幽默來融化時代的巨變於敘事之中,它沒有的苦情廉價賣弄、煽情,而更多的是以大段詼諧幽默歡歌熱舞來舒展劇情,但是此中也不缺寂靜沉默的片刻,一靜一動,張弛有度,就像片子之中的苦與樂的兩個元素,就基於現實考量而言,這片子中的人物之苦當然是主體,但是片子最多著墨的地方卻是樂,不管是黑色幽默還是友誼、溫情,我們都能看到希望,在此歡笑之中也不會忘了去思考,去傷痛。雖說基於技術質量而言,片子瑕疵頗多,但是卻並一點都不影響這部片子的優秀。整部電影的場景大部份是在一個破敗廢棄的工廠,蕭索破敗的背景加上滑稽幽默的歌舞逗弄,產生了非常強烈的對比效果,把悲劇當喜劇來拍,狂歡歇斯底里之後的寂靜,沉默無語的爆發傾述,這種一動一靜的結合,讓電影的爆發的威力成倍放大,當大煙囪爆破倒塌的時候,塵埃漸漸的蓋住了山崗上眺望自己回憶的下崗工人們,難以言說的東西,時代的悲嗆,默默的在覆蓋住了整個內心。或許那正是像徵著那一代人、那一群人,崩塌的理想與激情吧,最後的寄託已經無情的離去,那些潛移默化的屈服、忍受、承擔和寄託,全部化為塵埃,湮沒在時代的巨輪之下。
        
        整部片子瀰漫著蘇聯味,配樂中的三套車、各種手風琴,遍佈全城的破舊蘇式建築都指向了一段國人不可忘懷的歲月,那是我們集體的回憶,也是我們集體的悲哀。時間是把殺豬刀,默默之中,我們的時代變了好多,我們獲得了很多東西,然而也丟棄了很多東西,生活在時代變遷的夾縫之中,那群共和國的棄子或許就是時代最後悲歌的傳唱者吧。《鋼的琴》理應被歸為一部新現實主義電影,以單純的拍攝手法來對準平凡的生活、底層人物的生存狀態,構建於真實現實狀況的故事都把它指向了「新」,它身上濃烈的新現實主義風來源於我們的生活,也來源於我們時代更迭給我們帶來的切身影響,那便是時代的痛,時代之痛是作用在人身上的,那群人便是生活在時代變遷夾縫之中的人,他們貧窮,但是似乎還存有一絲不靠譜的激情,讓人為之動容。
        
        時代深處之傷痛是作用在人身上的,一個時代的人犧牲,一個時代的人送葬,在漫無邊際的破敗工業廢墟之中,一起注視著舊時代的崩塌,新時代的掙扎重生,而處於這種交替邊緣的人卻如此渺小,但是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卻真真實實的倒映著我們這個時代,我們時代的傷疤深深的烙在了他們的身上,小人物身上背負的東西,正是我們引以為自豪或者是唾棄的整個時代。《鋼的琴》非常難能可貴的在這個虛浮的影像時代給我們送去了新現實主義的思考、反省和人文關懷,敢於揭時代的瘡疤,敢於堅持真正的電影骨氣,在這個浮躁不堪的影像時代,《鋼的琴》給什麼是好電影下了一個份量十足的定義。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