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572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herry Chi

2011-08-12 23:40:50

閃開,他要歌頌理想化的八零年代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作為一枚在哈爾濱土生土長18年都不曾離開的人,鋼的琴讓我徹底亢奮起來。這是今年我看過的最接地氣的電影~

轉型過後的城市要發展,原本的大型重工業國企要改制,小型的就就地解散或者民營承包,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工人下崗自謀生路,給人配鑰匙,自己當工頭承包小項目,殺豬,拉手風琴組小樂隊,無業遊民遊手好閒......而隨之而來的則是,那些焊接車零件的手藝,可能再無用武之地。但儘管已經喪失體制的庇護,這些中年人卻並沒有丟棄生活的熱忱。他們一起烤肉喝啤酒,醉後高喊能喝多少酒就能辦多少事兒,他們在ktv一起唱懷念戰友,眼神裡是懷念是渴望還有對生活仍能繼續下去的信心。

兩桿大煙囪見證了鋼鐵廠的輝煌與沒落,過去的體制下經常一整個家庭全部都是鋼鐵廠的員工。已經退休的老工人為了保住老朋友聯名信按手印,但它的結局仍然是爆破——社會的變革並不會以為留戀而停下飛快的腳步。但畢竟有些東西是炸不毀丟不掉並不會因為被時代拋棄而消亡,比如曾經勞動人民最光榮的觀念,作為時代的產物,它深刻在一代人的心中猶如烙印。

俄羅斯的音樂穿插整個影片,在東北,俄羅斯音樂本身就代表了80年代,那是時代特有的憂鬱苦悶,理想情懷,全都融入了手風琴嗚咽的旋律里,混著一杯冰啤酒下肚,心裡的五味雜陳只有自己才最明白。
張曉風曾經說過,哈爾濱人受俄羅斯的影響,從骨子裡都是憂鬱的,卻仍有一番豁達的情懷,其實整個東北地區都是一樣,月亮下一瓶又一瓶的啤酒澆灌著各種各樣的苦悶愁情,興緻所致拿起口琴幽幽的吹起蘇聯民謠,不知道是祭奠過去的時代還是過去的自己。但縱然現實再冷酷艱難,仍然敢做超現實的夢想,仍然相信理想主義仍有存在的理由。

所以有了鋼的琴的誕生,或許父愛偉大,或許幫忙的哥們兒們都懷念曾經工廠一起開工的激情,或許淳樸的東北小城真真可以做夢。造出來的,不僅是鋼的琴,當小元按下琴鍵的那一刻,能否留住女兒已經不再重要了。

我說不清這部電影到底是現實主義還是超現實風格,導演的個人情懷貫穿全篇彰顯無遺,我彷彿已經融入到裡面的一個個生活場景,彷彿能夠和人物對話能夠參與情節的推動,厚重的故事背景和時代烙印讓其似乎有千斤之重,壓在心頭勾起沉沉的思考。若說電影的核心,完全可以簡單的概括成底層小人物為生活掙扎的心酸,但電影蕭索的冷基調之上,時而慶祝的高歌熱舞時而勞作的熱火朝天,忽冷忽熱大波折的情緒轉換,帶動觀眾忽喜忽悲。導演是在用滿滿的深情去講述故事,去歌頌理想,去讚美這些生活得不卑不亢的小人物。

上大學而轉走南方的我,經常想念家鄉那其實並不濃重的東北口音,想念那裡的人和事,那裡曾經有過的故事,甚至連偶爾乾燥風沙大作的天氣,也都成了記憶里美好的時光。

最後煙筒的倒塌,彷彿有一個聲音輕聲道:那個以工廠工人為主題詞的時代,終於結束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