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572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牽文小手

2011-08-13 04:40:35

《鋼的琴》:造不造出來已不重要


   在進電影院之前,他已經被如潮水般的獎項和好口碑所圍繞,甚至出現了零惡評的稱號。看著劇情介紹,我本以為我會看到一場情節曲折感人落淚的親情勵志電影,但等我走出電影院,我明白導演並不想讓大家這麼認為,而這架鋼的琴造不造出來也已不再重要。
       這是這樣的一部電影,他有喜劇的標籤,雖然能開懷大笑的片段很少,卻一直讓人的嘴角微微翹起。他有讓人傷感的地方,卻不是生死離別的悲痛,而是不斷失去些什麼的寂寞憂傷。
       電影以一個衰落的東北重工業城市為背景,將鏡頭對準了曾經輝煌的工人階級的喜怒哀樂,這種背景感也與導演的從小生活環境有關。主角陳桂林,鋼廠工人,和他們的一個廠的工友。他們曾是這個城市,這個國家最高的驕傲,然而在改革開放的潮水中,他們在一瞬間脫去了身上的光環,非但如此,工廠接連倒閉,他們落入了生活的底層,不得不為自己的生計拼盡手段。這樣的現狀正是影片得以成功的重要基石,因為他懷舊而又現實。桂林為了留住自己的女兒需要一架鋼琴,他買不起,他選擇造。他召集起昔日的工友,有的為錢,有的為義氣,他們一起再次在一個車間裡幹活,昔日的日子湧上心頭,一起的還有樸實、能幹,配上蘇聯音樂的激情,工人精神再一次在他們身上亮起發光,這大概也是導演所要讚頌的。
       影片用荒誕隱喻的手法表現,在細節上力求著真實完美。例如陳桂林這樣一個東北爺們卻非要騎一個小摩托,我是越看越變扭,而他們在卡車上縱情歌唱一段是最搞笑,也是最荒誕的一段,同時,這也是讓人回想起最感會傷痛的一段,這大概就是導演的藝術。而兩個煙囪的隱喻貫穿全片,它像徵著舊時代的標誌與新時代的格格不入,只要時代在發展,舊的東西最終都會抹去。片中陳桂林夫婦兩次在工廠前的站位,一個舞台劇式的鏡頭,都是兩個煙囪的象徵。影片雖然總體劇情非常簡單,可是實際支線很多,每請一個工友入伙都是一個故事,這都得益於細節的真實,從東北人特有的實誠而時不時有點二的對話,到每個場景的佈置,破敗的工廠,擁擠的住房,陳舊的路邊小攤,炸魚,偷情,露天火鍋,桌球室的小混混,每個人都被帶回了那個特定的時代。這也使畫面充滿和諧的美感,即使背景那麼地平淡。
       此片最大的特色就是運用了大量的蘇聯音樂,這完全與時代背景緊緊契合。這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電影音樂能為電影貢獻如此之大。無論是為電影奠下了感情基調,還是在情節需要時適當地渲染,如所有人丟下活,一起去教訓那個小混混那段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有人把它歸類為音樂電影也是毫不過份的。
       其實影片也有很明顯的缺點,比如對親情的著力不足,畢竟這是一個真實故事,而且是以悲劇收尾,這個部份導演拍得還是太淡了。而影片的前20分鐘顯得太拖沓,對人物交代太多,所幸後來節奏有所加強。電影很多地方,與其說是電影,不如說是舞台劇,很多鏡頭都被抽象化了。
       在影片最後,簡陋的鋼琴被緩緩地吊到了小元面前,小元緩緩地開始彈奏簡單的練習曲,聲音很難聽。但所有人都明白,無論小元留不留得住,無論鋼琴造不造地出,都已不早重要,重要的是所有人都明白自己的時代已經過去,而最讓人痛苦的是,無論多麼地頹廢他們依舊得滿懷希望地活下去,就像這部電影是中國文藝片的希望一樣。
       桂林有這樣一句台詞:既然木結構的不行,我們就造鋼結構的嘛。 我很喜歡。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