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放牛班的春天--The Choir

放牛班的春天/歌声伴我心(港)/唱诗班男孩

7.8 / 68,021人    97分鐘

導演: 克里斯巴哈蒂
編劇: 克里斯巴哈蒂
演員: 法藍柯波蘭德 尚巴堤莫里耶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Mr.Indie

2011-08-13 09:30:02

放牛班的發條橙


  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里,一批因家庭原因誤入歧途的孩子們被圈集到了一個類似感化所的地方,接受不正規教育以圖改進。校長一直奉行高壓政策,但收效似乎甚微。結果來了一位面相頗不兇惡的老師,試圖改進這一狀況,但也仍接連碰壁。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了孩子們對音樂的喜愛,遂在這方面開始循循漸進,因勢利導,最終影片在一片和諧與美好中結束。

  不禁要想,音樂之於人性,究竟是怎樣的呢?為何年幼且心靈遭受重創的孩子們,惟獨會為音樂敞開心扉?自己是沒有這樣的經歷了。記得小學時我在音樂課上就會常常想,這輩子絕對不會幹和音樂有關的事。並不是老師也對我實行了高壓政策,只是隱隱覺得,不僅那些嘔啞嘲哳難為聽調子和我頗不沾邊,那些冗雜無趣的音律知識也顯得高不可攀,實在沒有興趣學習。但是年齡大了些時,似乎也就逐漸淡忘了小時候的這些不快。現在已然到了三天不聞絲竹聲便食而無味的階段了。音樂之於我,由開始的厭倦變為可接受,又逐漸變為享受,直至現在的沉溺於斯。

  不敢說是音樂改造了我什麼,只能說我因為音樂而變化了太多。孩子之所以會被音樂打動,是因為音樂是萬物中為數絕少的還沒有完全被利益政治權利等等佔有的東西。這話定語很長,絕會引來大多數人的不屑;可我想表達的意思確乎太過模糊而不可企及了,就像音樂也不會是一成不變的。我的一個朋友說,音樂是你最為忠實的朋友,一切都可以背你而去,而你喜愛的音樂會永遠待在你的CD或MP3里。

  這樣絕不是說,音樂之於我們的影響,絕對是正面而積極的。一首名為黑色星期五的曲子,引致世界上數以百計的人聽後自殺;著名搖滾樂隊The Beatles很多歌曲都成為傳唱經典,但是鮮有人知的是,他們一首名為Helter Skelter的歌曲竟成為連環殺人兇犯Charles Manson的犯罪念頭。音樂可以是一味良藥,但更可以是一包毒品,唯一可確定的便是,它對人內心所產生的影響都是深遠而巨大的,是高於道德層面之上的一種衝擊。在孩子們的眼中,父母應是最該依賴的人。但當父母都因種種原因棄你而去時,世界觀價值觀隨之崩塌,豈是僅有一腔熱忱的老師所能挽救。

  這裡又很快想到了另一部電影——庫布里克的《發條橙》。與《放牛》的老少皆宜不同,這部僅被少數派文藝青年推崇的R級電影,充斥著各種性,暴力的鏡頭,竟然也是一部有關音樂與「感化」的片子。影片中,主角開始是個無惡不作的不良青年,他入室搶劫,肆意鬥毆,強姦婦女。最為變態的是,使他犯罪的精神源泉,竟然是貝多芬的交響曲。後來這人因為用一個巨大的陶瓷的陽具把人打死而鋃鐺入獄,然後接受了一個更為變態的病態治療。終於,在整日暴力淫穢畫面的折磨下,他聽到了貝多芬的交響樂。他嘶吼著:「No,stop it!It's a sin! It's a sin! It's a sin!...to use Beethoven's music like that! He doesn't hurt anyone.(不!快停下!這是罪惡!這是罪惡!這是罪惡!...來這樣用貝多芬的音樂。他並沒傷害任何人。)當一切真理,事實,原則,善惡都已被混淆不清,只有音樂還這樣孤獨的存在。或許在另一個極端的層面上,這才是真正的救贖。(影片最後主人公獨白:我完全被治癒了)

  而如今,音樂也越來越被作為一種宣傳以及其他目的的手段,而失去了其根本的意義。其實本身,音樂是單純而無辜的,只是我們人為為它賦予了太多庸俗的觀念。所以現在流行音樂的趨向開始走向簡單上口也似乎是必然,而那份能打動人心的靈魂也在漸漸逝去。

  我老了,現實的殘酷已經強加給我了太多東西,我實在無法再在一部如此理想化的電影裡找到想要的感動。看來,這部電影很快就會被淡忘。把這個寫在最後,似乎多少顯得有些不合時宜,因為現在是主和諧的。但是,如果能有幸再次聽到這些無邪的聲音,我想,每個人的心裡,多少也會有些慰藉的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