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460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唐棣

2011-08-13 17:50:06

誰的傷,誰的痛?——《鋼的琴》


就題材而言,《鋼的琴》類似於文革後期的傷痕文學。那個時期整個國家剛剛經歷過一場陣痛,傷過痛過的人開始傾訴,回憶,反思……九十年代,國有企業改革也經歷一場陣痛,大量的國有企業改制、重組或倒閉,很多工人下崗、失業或永久退休。《鋼的琴》就是寫一座倒閉鋼廠的職工命運,影片拍得不錯,但是註定不會產生傷痕文學那樣的影響,理由有三:
一是時間點不對,國企改制過去十多年了,塵埃落定,已經成為「歷史」,人們對它的過程已經淡忘,結果已經接受,能夠以相對輕鬆的心態來審視這段歷史。因此,話題雖然沉重,但是影片拍得很輕鬆。如果提前十年來拍,拍的人和看的人都未必有這輕鬆的心態。話說回來,如果真在十年前拍出來,這部影片會火。
二是關注的群體不同。文革是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災難,國企改革則從頭至尾都只是調整一個群體的利益。在這個過程中,廣大農民、非公有制企業從業者其實都是看客,漠不關心算是好的,幸災樂禍的也不在少數。這麼講,一點也不為過,每個人都曉得自己的利益所在。
三是反思的意義有別。文革是一場摧殘人性的運動,我們這個民族需要反思上百年、上千年。人性的力量是持久的,對人性的關注也是持久的。《鋼的琴》的編導顯然明白這一點,在影片中深入挖掘人性方面的東西,為影片增色不少。但國企改革本質上是由經濟發展規律推動的,雖然改革過程充斥著不公平,但連參與者都不否認改革的必要性。
某經濟學者講,改革需要犧牲一代人的利益。這句話與某企業領導說窮人就應該買不起房子,房地產商不為窮人蓋房子一樣,刺耳,不中聽,卻是不得不接受的現實。中國的發展,豈止犧牲一代人的利益?工業化初期,犧牲了農民的利益;市場化過程,犧牲了老工人的利益;工業化後期,犧牲了農民工的利益;城市化過程,又要犧牲農民的利益……目前,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國際化問題,一旦啟動,不知道要犧牲多少人的利益。如果不是足夠幸運,每個人都傷過,痛過,至少不舒服過,但是都挺過來了,因為不管是傷,還是痛,只要有希望,就有力量。《鋼的琴》講了一個傷痛的故事,但基調並不灰暗。因為每個角色的命運雖然不順,但都有生存之道,都有走出去的心態和力量。畢竟,命運對誰公平過?誰這輩子不受點傷?沒有點痛?
影片拍得不錯,值得一看,力薦!   舉報
評論